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十三五”期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煤炭行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四五”大幕即将拉开,煤炭作为传统能源必将面临更加深刻变革,煤炭企业必须按照高质量、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持续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打造质量优、效益好、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
   当前,中国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技术提升、行业升级的压力愈来愈大。对于整个煤炭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行。煤炭企业必须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围绕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打造质量优、效益好、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围绕“十四五”做好文章,在认清挑战的基础上,坚持“减、优、绿”的路径不动摇,抓住优化产能、绿色发展、清洁利用三个关键点,从而不断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增速放缓将必然导致对于煤炭的需求进一步放缓,并且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GDP的增速必然出现显著的下滑,同时伴随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的崛起,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下降。国内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增加值已然全面超越第二产业,随着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逐年提升,也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煤炭市场的下行压力也会逐渐加大。同时,国内日渐高压的环保政策也对煤炭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一步压缩煤炭的消费市场。随着国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严控,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出现显著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去产能”的宏观政策、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拉升着煤炭的生产成本。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对于矿区的生态修复、减量化资源化工作,必将使煤企的成本提高。
  二、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煤炭行业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特别是随着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煤量的增加,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煤炭下游企业需求不振,国内煤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时,一些现行政策也极大影响着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国涉及煤炭的税费多达百余项,名目繁多,有些税费存在重复收取的现象,亟待进一步优化。过重的税收在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也阻碍着煤企的转型发展。加之由于物流通道的不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健全,煤炭的物流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超过10%的物流费用率,超出整个工业行业6个百分点,是美国物流成本的10倍,国内煤炭的物流成本尚存极大的压缩空间,影响着煤炭行业近千亿的利润。不可忽视的是,国有大型煤企普遍存在历史包袱重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人员基数大、素质低的劳动力结构问题,也有办社会负担重、“三供一业”分离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上述历史问题仍然是国有煤企进一步实现转型发展的强大阻碍。特别是,煤炭“黄金十年”之后,煤企已经失去最好的改革机遇期,市场的疲软、环保的压力让许多国有煤企很难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点
  (一)转型发展优化产能是基础
  煤炭作为典型的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粗放型的模式生产运营,主要表现就是安全保障低、技术含量低、环境影响大。20世纪80、90年代,当时国内共有8万多座煤矿,但其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就占到了70%。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四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行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煤炭集团、建设安全、智能、绿色、集约的煤炭生产基地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行业的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以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形成了14个大型生产基地,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已经达到全国60%以上。同时,以行业兼并重组为手段,打造了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20家。“十三五”,煤炭行业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截至2018年,30万吨以下煤矿产能已经压减到2.2亿吨,同时对于产能的利用效率明显提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国内煤矿数量进一步减少,全国前十大煤企原煤总产量占全国5800座煤矿总产量的51%。突破亿吨级的达到了七家。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先进产能的建设也迈向新水平。蒙、晋、陕三大煤炭产权煤企平均产量超130万吨,产能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升级。
  优化产能也是安全生产的题中之意。煤矿是高危行业,安全为天,生命至上。没有安全生产,煤炭行業的转型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安全生产问题是制约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煤炭在储量相对丰富的同时,也存在着瓦斯、水、火、冲击地压、煤尘等各类矿山灾害严重的突出问题,严重威胁着煤矿的生产安全。目前,通过加大安全投入水平,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也证明了只有进一步加大先进产能建设,才能实现煤矿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二)长期坚持绿色发展是路径
  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以安全为前提、高效是基础、持续是根本的发展模式,随着生态文明被我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已经成为共识。煤炭作为传统能源行业,既与自然斗争,也不同程度影响着环境与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从勘探、建设、采掘、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实现绿色发展,最终打造成本质安全、本质环保的绿色矿山。实现勘探的绿色化。在资源勘查阶段,特别是煤炭企业取得探矿权之后,就要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在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下,以最低限度的环境影响取得地质勘探信息。在此过程中,应该着重借鉴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以此带动煤炭勘探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开采的绿色化。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关键是实现开采方式的绿色变革,彻底将以往的开采水平低、利用水平低、污染排放高的“两低一高”,转变为开采水平高、利用水平高、排放低的“两高一低”。建设绿色矿山,必须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技术装备的先进化、生产组织的高效化,最终实现矿山生态水平不断改善,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其中,煤炭企业要加快开采方式变革,引入“四新”,着力建设 “装备优、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智能化矿井。加快推行井下选矸、充填开采技术,逐步探索选矸回填、粉煤灰充填、煤矸石综合利用等业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矿井“四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节能环保改造,加快解决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充分借助“云物大智移”和5G技术,促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融合。逐步推行智能化开采。通过煤矿生产的智能化将资源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做好煤炭矿区的矿山环境修复。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发呈现出先有矿、后有矿区的特点,资源型城市应运而生;而由于煤炭不可再生的属性,资源型城市终究会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因此,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使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恢复和废弃矿井的合理再利用有机结合,理应作为当前煤炭工业升级版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三)实现清洁高效利用是目的
  煤炭消费利用的清洁高效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炭作为“黑色能源”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煤矿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副产品,如:煤层气、矸石、黏土、砂岩以及部分金属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副产品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由于大量排放极大的影响矿区环境。煤层气即瓦斯,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煤矸石可作为建材材料。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些副产品都可以实现资源化利用。通过煤炭洗选加工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煤炭的分级分质利用,能够在提升煤炭附加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洗选加工,能够多品種、多品质的煤炭产品。同时,对于稀缺煤种,可以利用低温热解等先进工艺,进行提炼加工,进一步提升煤炭的附加价值。
  四、助力煤炭企业加快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落实相关政策,助力煤企移交社会职能。目前,国有煤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已进入攻坚阶段,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加快推进 “三供一业”移交改造、市政职能移交、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分离移交等工作,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要突出配套政策的具体化、标准化和可执行性,为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保障。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成产业链条。随着煤炭供大于求成为行业的“新常态”,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的附加值,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平稳发展。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我国煤炭行业平均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尽快解决铁路运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才能进一步降低煤炭行业的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税费改革。目前煤炭行业税费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企业负担有所降低,但转型发展仍需充足的资金支持,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还需要进一步清理不合理收费,规范种类、明确标准、形成清单,合理的税费能够有效规范政府行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期间,打造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版,煤炭行业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必须把绿色发展作为必由之路,抓住优化产能、绿色发展、清洁利用三大关键,实现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闫虎平.煤炭企业降本增效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9.
  [2]王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
  [3]秦楠.新常态下煤炭转型研究[J].经济师,2019.
  作者简介:陈志强(1986-),男,汉族,山西省武乡人,助理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01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