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宫市”模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思

  《卖炭翁》小序中的“宫市”二字,在白居易集的宋绍兴本和明万历的马元调本,及清康熙扬州《全唐诗》本中,皆误为“官市”。这是启发人的妙误
  
  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一句小序,二十句诗,铺陈渲染,核心内容就是一句话:两个宦官,“手把文书口称敕”,用“半匹红纱一丈绫”,买了卖炭翁千余斤木炭。
  
  这笔交易不公平到什么程度?我最近关注市场类型问题,对此诗四个字的小序“苦宫市也”所说的“宫市”发生兴趣,便做了一些追究。
  
  唐代以钱和绢为货币,宦官拿纺织品买东西很正常。问题在于价格。“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值,依据元和四年(809年)长安米价与2009年北京米价折算,大约为760元人民币。我找不到809年的木炭价格,若参照当代物价,千余斤木炭可卖1700多元,而宦官只给760元,打了四五折。这个差距,与统购时代的粮价近似。
  
  韩愈在《顺宗实录》里记载了宦官“抑买”百姓货物的历史。他说,宫市后期,“率用百钱物,置人直数千钱物”,竟然打到一折之下。掠夺不稀罕,市场也不稀罕,名为市场而实夺之,这个市场,在理论上很稀罕。我的困惑是:宫市算什么市场?
  
  在当代经济学中,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可以自由进出,买卖双方人数众多,每个人对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或多或少有垄断可吃。不过,市场毕竟是市场,双方可以讨价还价,也可以退出交易,选择自由总是有的。
  
  可是,卖炭翁既没有退出自由,也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更准确地说,卖炭翁本来有自由,但被“手把文书口称敕”宦官剥夺了。文书,公文也。敕,帝诏令也。官家有权立法行文,扩大或压缩自由,小民不敢抗命。
  
  规范意义上的市场交易手段,唯有讨价还价,交易或不交易。如果掺杂权力手段,将交易者分作君臣官民,大官小官,官家可以挟权入市,市场便有了官场味道。含有官场成分的市场,借用古汉语词汇,可称为官市。恰巧,《卖炭翁》小序中的“宫市”二字,在白居易集的宋绍兴本和明万历的马元调本,以及清康熙扬州《全唐诗》本中,皆误为“官市”。这是启发人的妙误。官市比宫市更具普遍性。这个词汉朝就有,指官方设立的市场。这里所说的官市更进一步:进入者的交易手段,包括动用强制性权力。宫市是官市的极端形态。
  
  官市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描述权力关系的政治经济概念。唐代长安城南有东西两市,卖炭翁将车停在市南门外,就像今天拉白菜的牛车停在农贸市场入口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寻常市场。此时宫使挟皇权降临,于是宫市降临。“宫市”二字,可读作主谓结构,意为宫廷采购;也可读作专有名词,意为有帝权加入的市场。官家的强制性权力一旦在交易中获得价值,官市便出现了。
  
  权力可以抵价,就有了新的成本收益计算,官市的市场均衡问题随之出现。
  
  韩愈描述了买方的演变。他说,贞元末年(802年前后),由采买宦官办理,“抑买”人家的货物,稍低于市价。末年(约805年)不再行文书,安排市场采办人员(时称白望)数百人,在东西两市和重要的热闹街坊,查看所卖货物。只要宣称宫里采购,便要敛手付与,常以百钱买价值数千钱的货,还要人家付运费。
  
  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趋势:一、弄权越来越简便。开头还要有行文,后来只需口头宣称。二、买方的人越来越多,从宦官集团扩展到市井无赖。三、“抑买”的程度越来越重。
  
  卖方如何应对呢?白居易描述了卖炭翁的可怜样。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描述了店铺的反应:“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韩愈还描述了一位卖柴汉子遭遇抑买又被逼送货的反应:汉子说,我有父母妻子,靠这个吃饭。现在我把柴白送你,不要钱回家,你还不干,我死了算了。说罢痛殴宦官,旋即被捕。
  
  看来,宫市的供求均衡很难形成。买方便宜太大,加入者越来越多;卖方吃亏太大,逃避者越来越众。发展下去,市场或者解体,或者变成战场。只有限制权力入市,控制官市偏离正常市场的程度。唐德宗放纵宫市,受益者寡,反对者众,结果,顺宗登基即罢宫市。这是宫市在政治经济整体均衡中的命运。■
  
  作者为学者,现居北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3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