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选择的若干观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银璐

  [摘要]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支持新农村建设。本文试图探索村镇银行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战略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并首次提出“村镇银行”这一概念。通过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改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95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作为一种新兴体,能在短短四年间迅速从六省试点进入全国铺成阶段,并取得一定的惠农成效,村镇银行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但爆发式扩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非农化倾向日渐暴露、民企哄上盲目化、科技和产品缺乏支撑、市场和业务趋同化严重、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等等。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对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选择提出若干观点。
  
  一、在村镇银行初创阶段,发起行应担当起政策引领者和经营风险控制主导者角色
  
  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经营目标
  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
  方向决定目标,对于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方向体现着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如果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就迷失在完全市场化和逐利的“游戏规则”中,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道德的合理性和政策性,也就会失去了政策监管保护,在资本规模、结算手段、产品技术、客户市场、人员素质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包括农信社)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就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必然会被挤压或边缘化,难以拓展出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可能处于兼顾政策和市场经营目标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村镇银行履行的是投资方的战略义务,因此,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盈利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村镇银行短期内最大的管理目标。所以,发起行应担当起政策与市场目标的调节者作用。特别是在开业初始阶段,发起行应该严格体现政策性经营理念,将村镇银行区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妥善处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村镇银行长期发展战略平衡,履行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开发培育具有长远的战略价值的市场和领域。
  
  2、处理好村镇银行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经营目标的有机统一,树立可持续的战略发展观
  需要明确两个原则,一是要认清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经营目标不是绝对排斥的,而是可以实现有机统一;二是一定要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不管村镇银行实行什么样的法人结构,也不管它的经营网点设置在什么地方,市场定位要关注的重点是贷款的投向,首先把确保每一笔贷款的安全和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决不能以牺牲自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换取所谓的体现“政策性”目标,事实上,牺牲银行资金安全得到的政策性支持最终将葬送政策性目标。
  
  二、根据村镇银行所在区域金融和市场需求,合理做好资金定价,处理好自身盈利性和政策要求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弱质产业。所以村镇银行肩负更多的是支农、兴农的社会责任,不能指望一下子巨额盈利,至少开始几年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村镇银行如果步农信社的后尘,那么无法体现自身的特色经营战略,无法发挥银监会为其定位的职能作用。因此其发展和竞争策略从道义上应选择“薄利”政策,至少要低于当地农信社的实际贷款利率,要体现“支农”、“小额”、“灵活”的业务特色。
  从历史上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形成分析,农业贷款风险主要集中于旧体制下形成的所谓“三乡贷款”,即乡干部贷款、乡政府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而真正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农户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了解当地农村金融风险现状后,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制订自己差别化经营战略,绝不能急功近利。第一步试点起步,薄利多销;第二步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培育稳固的客户群,做大资产;第三步树立品牌,扩展市场,达到规模效应,最终实现做强目标。
  
  三、走品牌化战略之路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银行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引导和鼓励产品创新,是村镇银行品牌化战略的重点支撑。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成立就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既需要贯彻政策,又需要开拓市场,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自身的产品、经营特色、文化、实力取得客户的信任,使消费者信任你的产品,信任你的服务,信任你的承诺,信任你的一切,从而忠诚银行,即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目前要迅速提升村镇银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重点应从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制重塑和创新上人手,不断累积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
  
  四、村镇银行发展应吸取以下几个历史经验教训
  
  1、吸取“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储金会”的教训
  20世纪80 90年代,由中国农业部、民政部发起,在乡村两级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基金会”。由于监管不严,管理松散等原因,贷出去的资金无法收回,甚至于后期采用行政手段回笼资金,仍然造成“两会”亏损严重,最后不得不以国家买单而狼狈收场。如今建立村镇银行,一定要吸取教训,严格风险警戒处置,不能再重复过去风险不断累积、损失不断增大,最终由全体国人来买单的局面。
  
  2、防止“菲律宾模式”的重演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曾经鼓励“资本家下乡”,走公司加农户的农业发展道路。资本家下乡后,将唯利是图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到20年的时间里,菲律宾传统小农大多破产,农业产业被有欧美背景的大公司控制,只有少数农民被吸收为产业工人,绝大多数农民流离失所。如今我国允许各类资本到农村组建村镇银行,既要让投资到民间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有一定的回报,另一方面,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政策,让投资者与农民取得双赢的局面。
  
  3、明确村镇银行的商业机构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并非纯粹的扶贫机构。村镇银行应承担起信用建设者的职责,配合政府推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如与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对农民借贷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防止农民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遵循以市场化方式、商业化原则,实现政府支持三农、服务民生的发展目标,严格防止屈从行政命令的指令式贷款,确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黎华.村镇银行:摇摆在非农与三农之间,中国金融网.
  [2]吴黎华.银行业:回归农村,中国金融网
  [3]付冬梅,王立荣.内蒙古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2009(8).
  [4]于志明.普惠金融揭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7).
  
  作者简介:银璐,女,广西宜州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微观金融与现代金融实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7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