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观察二:公司背景与专家资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豪
女怕嫁错郎,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说白了就是要调查一下对方的家底,看看是否殷实,目的是避免日后“贫贱夫妻百事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倒也无可厚非,但正应了那句俗话:虎父未必无犬子,钱多也不一定幸福。对于大众来说,在选择基金之前,调查一下对方的背景和资历,也是很正常的,但千万不要陷入误区。
官办压倒民办?
有些投资者比较喜欢有官方背景的基金公司。所谓的官方背景,主要是3种情况:一是公司股东为国有企业,二是企业中的高管曾经担任过政府官员,三是企业或企业员工与政府高官有着某些特殊的亲密关系。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只要搭上了官方背景这根线,事业就会万事无忧,前途无限美好。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可否认,如果一个基金公司有着强大的官方背景,其所能获得的政策资源会相对优惠,处处绿灯,同时在业务拓展方面,由于消息灵通,更容易捷足先登。但就实际来看,官办基金公司的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民办基金公司(如广发基金)业绩甚至还好于官办的银行系基金(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通过官方背景获得政策优惠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官方背景也是柄双刃剑,那些纠缠不休的人事关系、分配体制和权责匹配等问题的掣肘,可能让企业付出代价。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有了官方背景还不够,有的投资者在挑选理财机构的时候,更愿意相信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外来和尚”――外资背景。“外来和尚”的优势,是其丰富的实操经验、雄厚的经济、人才实力和良好的品牌效应,比较著名的当属上投摩根基金公司。
虽然如此,但从业绩方面考察,内资基金公司并不比拥有外资背景的基金差,比如华夏、易方达、博时等内资基金公司等旗下的基金都曾被晨星评过五星。事实上,拥有外资背景的基金公司无法完全移植海外的制度和经验。入乡随俗,他们在中国的业务主要还靠中国人完成,所以不见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规模越大越好?
就像选择顾客较多的餐馆吃饭一样,有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越多越好,因为这证明其投资能力强,受大众欢迎。事实上,这是一种羊群效应下的主观错觉。
比如,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嘉实的一只基金即达400多亿元,这种情况到底是好是坏呢?专家认为,基金规模不宜过小,如果仅仅几个亿,就很难做到分散风险的同时,博取最大收益;但另一方面,基金规模也不宜过大,所谓船小好调头,高达几百亿、上千亿的基金,很难在市场上灵活运转,收益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严重时碰上大熊市行情,甚至会上演新的泰坦尼克悲剧。
文凭有多重要?
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基金经理有过10年以上证券从业经历,90%以上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学位,超过一半的基金经理有海外留学背景,60%的基金经理在40岁以下……这组数字充分表明,中国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都是年轻、高学历人才,但这是否代表他们一定能为投资人带来好的回报?
在所有数据中,很多专家认为,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历”是最为重要的,而所获学位则并不重要。特别是在一些私募基金人士看来,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回报。“事实是,往往学历越低的人越胆大,越能赚到钱,就像中国早期的企业家一样。”某位业内人士表示。
也许你并不相信,但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大物理学家牛顿和伟大的政治家邱吉尔都曾经炒过股,但他们都亏得很惨!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很多基金公司采用团队管理模式,重大决策由投资决策委员会集体做出;有的还采取集中管理,即一只基金由多个基金经理管理。所以,基金经理的权力并不足以定乾坤。美国艾莫利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程度大约只占10%~15%。崇尚基金经理个人作用的美国都是如此,何况中国?所以,投资者可以挑选自己认同的基金经理,但不要盲目追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2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