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们在围猎财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鹏赟

  提到VC,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拿着大把的钱,每天像猎人一样嗅探那些能够赚取十倍、百倍利润的新项目新公司,谈笑问就能在不同的国家调动天文数字般的资金。他们思维缜密,逻辑严谨,举止优雅,出手阔绰,具有超凡的智商和情商,是人间的炼金师、财富的魔法师。在常人眼里,他们非常神秘,不可思议……
  而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但重创了雷曼兄弟、美林和摩根士丹利、AIG、花旗银行这样的百年老店,也使国内PE和VC们面临资金断炊危险。祸不单行,糟糕的经济也使隐藏在前期投资项目中的问题纷纷暴露。此刻,那些嫉妒VC的人或许会有些玩味式的幸灾乐祸:“真是活该!谁让你们那么拽呢?”产业界的人士则更多的是忧心忡忡,毕竟融资能否成功还要“仰仗”这些大佬们!那么,国内VC圈子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些人到底有着怎样的行为特征?带着莫大的好奇,笔者采访了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博士。
  
  其实,这个圈子很小!
  
  为了证明中国人不仅仅是“厨师”和“工程师”,陈宏在美国创立了GRIC公司,并于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这让他成为在美国第一个将企业运作上市的中国留学生。为了证明中国人也能做VC,2003年陈宏毅然回国创办了汉能投资集团,并成功将框架传媒以1.83亿美金,超过60倍的回报卖给分众传媒,这项投资案例令陈宏在业内名声大震。
  2月13日下午两点,笔者如约在北京华贸中心陈宏的办公室里,采访了这位“神秘”投资人。陈宏的办公室很宽敞,阳光从窗外暖暖地折射进来,中西合璧的装修风格更透露出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中国的VC圈子其实是蛮小的,特别是圈子里的头儿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昨晚跟唐越在一起吃饭,今晚跟阎炎吃饭,邓峰前两天还见过面……现在,大家正商量是不是要建一所商务会馆,做成一个高端俱乐部,方便大家聚会。”谈话间,陈宏会习惯性地打着手势,“大多数风投都是朋友,经常通过聚会来交流业务。”陈宏提到的几个人都是中国VC圈中的大佬级人物:唐越是美国蓝山资本创始合伙人,阎炎是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邓峰为北极光创投的发起人。
  “从事风投业的公司数量少是中国风投圈子小的重要原因。”21世纪资本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张裕介绍,“在中国活跃的VC有400多家,而主流的VC也就50多家。”根据投资的侧重点和投资规模,投资界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天使投资。主要投早期项目;第二类是风险投资,针对项目进程分一期、二期先后进行投资;第三类是增长基金、私募基金,比如黑石、凯雷、赛富等。“资金量越大操作方式越不一样。从前到后。风投的圈子逐级缩小,呈现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同一层级的风投人混得比较多一点。”在陈宏看来,业务重点的差异是形成中国风投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小圈子的自然原因。
  于是,处在同一层级的风投入会经常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主要是近期的投资项目。看看大家之间有没有合作的可能。以汉能为例,汉能投资实际上由两个大的业务模块组成:投资银行部和直接投资部。后者其实就是做风险投资,像汉能就经常和鼎辉、北极光等合作,一起来投某个案子,占有股权,比如对框架传媒、太美、中文在线等的投资。”虽然对于一些独家的项目,VC们之间也会有竞争。不过更多时候,还是基于利益共赢,合作机会更多些。至于合作的初衷,除了分摊风险、达到共赢外,陈宏谈到圈内有趣的默契:“很多时候还要看投资公司双方掌门人之间的关系好坏。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些投资人很有个性,两个脾气不相投的人连见面都不肯的,合作更不要提了!”
  
  VC起源
  
  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起源于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创建了名为ARD的公司,以支持那些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们,使他们有可能将手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家公司被认为是第一家现代风险投资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我国VC业蹒跚起步,当时被称为创业投资。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国外VC试探性进入中国,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进入21世纪,高盛、凯雷、红杉、黑石等大批国际PE(国际私募资本)开始涌入中国,与此同时,鼎辉、汉能等本土VC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最青睐“T”型人才
  
  风险投资被称为“职业皇冠上的明珠”,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人必须做“T”型人才,一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具备极高的综合素养,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极高的智商、情商以及抗压能力。
  翻阅国内风险投资人的简历,我们发现很多人并非金融专业出身,不过,一定在某个行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从投资经理角度,早期VC公司和专业VC公司更愿意请有技术背景的人。越早的投资项目,公司在投资判断的时候,考虑的关键不是现金流,不是市场占有率。关键是从行业角度上和技术角度上看企业发展前景。如果是高科技行业,则更多的是看技术。这时候,投资经理的专业知识就起关键作用。比如要投资一个生物医药项目,企业来找投资的时候,投资经理只有能够全面听懂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介绍,才能够具备自己的清晰独立判断。
  陈宏个人的经历亦验证了这一点。从大学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陈宏都攻读计算机专业,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他成为风险投资人起了奠基性作用。1993年,互联网浏览器产生,计算机博士陈宏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创立了AIMNET公司,专门经营拨号上网业务,后来以1000万美元把公司卖给一家投资公司,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6年。陈宏创办了GRIC网络漫游公司,这个公司很快做到了全球最大,并于1999年底登陆纳斯达克,市值最高时达到了17亿美元。GRIC也成为了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第一个由华人担任CEO的企业,同时也是当时中国人在美国创办的最大的公司。经历了从自己创业到引入风险投资。再到收购其他企业及带领企业上市的过程之后,陈宏意识到了融资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自己也在多次谈判中成为了一个投资银行业务专家。
  从创业者转入风险投资人,从乙方上升为甲方,陈宏坦言圈内人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风光,更多的是压力和不为人知的辛苦。“大家只看到演员走红地毯的时候,看不到演员冬天拍夏天的戏,水再冷也得跳,还得笑得很灿烂。人们总是看到vc手里有很多钱,被人求着很风光的时候,看不到VC花很多时间在公司身上;人们看不到VC没钱的时候,投资公司出问题的时候,投资人质问VC钱投亏了的时候。VC们还要考虑到员工要发薪水,员工之间是否有矛盾有想法等等,这些事情都要照顾周全。”陈宏自嘲,“做VC其实很累很累。每天生活都很紧张,

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肯定撑不下来。”公司规定9点上班,但如果没有特别安排的事,早上8:30他一定会到公司。随时携带黑莓(Blackberry)手机。以便随时处理各种电子邮件。从美国发来的信息。半夜睡觉前就处理了。后半夜美国来的邮件,第二天一大早一定马上处理掉。
  在常人眼里,如此大的工作强度身体怎么能够长久支撑。对此。陈宏不以为然:“沃伦・巴菲特的工作强度一直都是这么大,活到80岁啦精神不是依然很好?”沃伦・巴菲特曾说过一句话:“I keptdancing to work everyday(我每天都跳着舞去上班)。”也许VC这行最大的魔力就是让人永葆活力和青春。
  
  经验+第六感
  
  “安息吧!黄金时代。”这是曾投资谷歌等公司的红杉资本去年年底的报告标题。
  去年以来,来自大洋彼岸的噩耗不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将被收购、AIG濒临破产,一向奉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也不得不全面卷入进来,这种情形让资金主要依靠美国投资者的国内PE和VC们面临断炊危险,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双重压力,普遍反映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2001年的那次科技股泡沫之灾。
  不过,在国内风险投资人看来,风投们面临最大的风险还是诚信风险。“一流的商人永远是做品牌。企业家永远应该把诚信当做一个品牌来做。如果一个项目不成功,但是你这个人很诚信、很好,最后我们还是会投你。”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这么告诫那些拿了风投钱的企业家。而在这个经济寒冬,我们看到国际风投们在经受资产巨额损失之外,更频频遭遇类似PPT的“卷款门”事件。国内风投市场亦如此,拿了钱卷款而逃的人物自然地存在着。
  “中国风投行业毕竟很年轻,年青人总是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需要进一步磨合。人不能太一帆风顺,总是要受到一些挫折,公司也一样。”在陈宏眼中,国内风险投资人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凭借第六感去选择项目和公司。“经常有人对我说,我们马上就要上市了,你投我们,一上市就会赚钱。但是上市之后你会发现,不一定上市后的价格比上市前高。经济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没穿衣服。现在出现了PPG这样的创始人卷钱跑路的事,会给VC一个教训。”陈宏谈到,“这对国内VC们而言,又是一次经验的总结。大家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创始人无限信任,以前把钱交给创始人就不管了,认为公司会自己走向成功,以后只要加强投资后的财务控制就万事大吉了。这次经济环境带来的行业洗牌,恰好促进整个VC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
  谈到未来,“任何时候都有投资机会,只不过经济好的时候,做什么都会火,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些行业仍然会保持增长就看你怎样去运作,怎么把握。”陈宏认为,只要手里有现金流,经济低迷时期其实是投资成本最低的时候。风险投资主要关心退出时的盈利,以前是一块钱进去,三块钱卖出,赚三倍,现在可能五毛就能进去,将来还是三块出去,却能赚六倍。
  在陈宏看来,做风险投资需要技术和专业的严谨判断,更需要强烈的第六感,尤其是做天使投资。“选择投资项目,很多时候更考验的是VC们的观察判断力,第六感尤为重要!作风投的人,第六感都是超强的!(哈哈)”陈宏的办公室里并排放着五六个高尔夫包,每周跟圈子里的朋友一起打高尔夫球是大家锻炼身体、交流感情、捕捉灵感的另外一种活动方式。
  
  高调VC
  
  低调的美国VC同行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VC们经常在各类电视节目、门户网站、报纸杂志上抛头露面。在国内,即使不是金融圈里人,大家对陈宏、熊晓鸽、邓峰、沈南鹏等等这些名字都颇为熟悉。作为国内年轻的风险投资业者而言,这一高调表现并不难理解。要知道,VC们也差不多和创业者一样,得时不时地到更大的基金那里去融钱,比如“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社保基金”……去讲故事、去讨钱,这样才能从那些巨无霸式的母基金那里搞出钱来组成式色各样的VC基金。
  采访陈宏拍摄过程中,陈宏会很自然地面对镜头,以至于其员工都会打趣:“陈总比一些明星曝光率还高,经常出现在各种访谈对话栏目中,收视率很不错的呢!”在陈宏看来,在国内,做普通的风险投资人并不需要广泛的人脉,只要把资金投入到好项目获得投资收益就可以了。但如果想再往高处发展,比如做投资银行,进行各种企业的重组并购,人脉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学工科出身的他,处事高调、热衷演讲,这恰好让他在这个领域能够走得更快!对此有媒体评论,陈宏是“能同时运用中西两种生意方式的商人”。有些人,在某个平台拥有某个身份时,高朋满座,一旦离开后。人走茶凉。而陈宏在这方面很有办法,他很善于在开拓一个新事业时,将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利用得淋漓尽致。
  “毕竟,创业和作风投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创业和风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客户从单一到多元。以前,我做企业的时候主要抓好全球300多个客户,只关心自己那个行业的事情就够了,接触的人和事都非常有限。而投资人的身份要求你要接触到更多行业、更多领域!”陈宏谈道,“而我的个性比较开朗,更喜欢交朋友、接触新事物。当你借住公众的力量,可能会帮助你迅速扩充自己的视野和知名度。”
  陈宏在1999年创立了华源科技协会,华源成立的初衷就是帮助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融资。华源俱乐部下设企业家俱乐部和VC俱乐部。在他的“名人”效应下,通过华源的平台,更多在硅谷的中国人得到美国VC的信任和投资。“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汉能打造成像高盛那样受人尊敬的世界级投行。中国的强大需要金融的强大。”现在,陈宏正在和圈内的同行们筹备创立中国首家私募股权协会,并将担任理事长。“钱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早已变成了数字符号。我更关注的是金钱带来的影响力。做十几个人的风险投资公司会很轻松。但是对世界的作用很小,做PE便可以调动几百亿人民币,过几年可能是几千亿、几万亿,与现在相比,对国家的影响力就很不一样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