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秀娟

  【摘要】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5-01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
  以下是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1勇于质疑,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力才会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对语文老师来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调动其创新热情、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出发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多数人”,不要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造性见解,对大胆质疑的同学,不管问题深浅,都应亲切作答,并给予肯定、鼓励,对问错的学生,不能批评斥责,而应启发他换个角度思考解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增强创造的信心,鼓起创新的动力。
  
  2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这使用的本身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对学生自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
  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3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以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使已有的暂时神经系统按一定要求进行改组配合,形成新的联系系统的一种思维过程。经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新形象,它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的形式对客观进行超前的反映。故想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有意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和调节作用,在问题情境中,诱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感知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否则,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指的是依照词语的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表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思维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引导学生据此想象:风急天高,猿啸鸟飞,落木萧萧,江水滔滔,诗人触景生情,国恨家仇,注入心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仿佛随着作者一同进入梦境,浏览梦中的奇异景观,或清幽、或壮美、或惊怖。
  3.2创造想象假设想象和推测想象是在原有语言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的想象。因此它们较之再造想象更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文学作品是属于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模糊性,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和推测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激发学生的假设想象和推测想象,从而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欣赏莫泊桑的《项链》,因其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的命运有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可抓住这种情节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让学生去猜测,重新构想人物前途,以引起探究兴趣。如果学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能充分展现个性,拓宽创新空间,文学鉴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