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但 A,而且B”句式AB项的换位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关于“不但A,而且B”句式AB项的换位问题,大致有“与构成基础有关说”和“与合取类型有关说”两种。其实,“不但A,而且B”句式AB项的换位机制在于该句式的预设是否成立。预设能否成立是递进复句“不但A,而且B”中AB项能换位的条件。
  关键词:换位 预设 语用
  
  一、对“不但A,而且B”句式AB项的换位问题的两种说法
  一是以邢福义先生为代表的“与构成基础有关”之说。当构成基础是典型的并列关系时,AB项可以换位。究竟以哪一项为递进的基点即处于A位置,取决于发话人的表达需要。如:
  (1)这孩子不但能听懂一些中国话,还能写不少中国字。
  “能听懂一些中国语”和“能写不少中国字”是并列的两件事。能听懂中国话的不一定能写中国字,因为他学中国话可能只是通过听和说;能写中国字的不一定能听懂中国话,因为他学中国字可能只限于书面材料,没有经过听说训练。根据表达需要和强调重点,既可以说“不仅能听懂中国话,还能写不少中国字”,也可以说“不仅能写不少中国字,还能听懂中国话”。当范围上或者程度上存在某种递进关系时,AB项不能换位。如:
  (2)请你们出去作报告,不光在咱牛角沟光荣,在全公社全县都光荣。(边震遐《火凤凰》)
  例(2)前后项之间都有范围上的递进关系。“在咱牛角沟光荣”和“在全公社全县”实际上还是并列关系,但是后者范围比前者大,不能说成“不光在全公社全县光荣,而且在响牛角沟也光荣”。
  二是以陆宗明为代表的“与合取类型有关”之说。他指出,递进复句从逻辑关系上说,两个支命题A和B之间有的是有序合取,有的是无序合取。AB能不能换位,跟AB项之间是有序合取还是无序合取有关。在无序合取下,A和B次序颠倒以后,不影响句子表达内容;在有序合取下,A和B之间通常存在时间上或者事理上的先后逻辑,二者不能颠倒。如:
  (3)我国不仅地域广阔,而且物产丰富。
  (4)对有贡献的人不仅应该奖励,而且应该多奖。
  例(3)是无序合取,可以换位,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表达侧重有所变化;而例(5)是有序合取,不能换位。这不光是因为B是表达上的重点,更重要的是B在内容上已经包含A,“应该多奖”包含了“应该奖励”。
  邢福义从复句类型是并列复句还是递进复句来说明能不能换位,前者不能,后者能。陆宗明从逻辑上是有序合取还是无序合取加以区分。
  二、递进复句的预设分析
  预设(Presupposition)本属于逻辑范畴,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提出,后引入语言学领域。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也称逻辑预设,是S和S的否定式都能推导出来的语句,即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如:“他的笔丢了”和“他的笔没丢”都预设“他有笔”。因此预设可视为说话人看来交际双方都接受的“无争议信息”。语用预设则指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 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为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不是无法理解就是无法按原意理解。
  19世纪70年代,学者发现预设是许多词语和句法结构所共有的语言现象,这些词语和句法结构称为预设触发语。副词和连词是常见的预设触发语。如:
  (5)她是南方人,她丈夫是北方人。
  (6)她是南方人,她丈夫却是北方人。
  例(5)为并列关系复句,例(6)为转折关系复句,这并不是说例(6)隐含转折,而是因为它存在这样一个预设:南方人的丈夫是南方人。例(5)没有这个预设,所以不是转折关系。由此可见,一定的关联词语总是存在与之对应的预设。
  周换琴(l995)和周刚(200l)都指出,由“不但”句式所连接的两个分句A和B之间有递进关系,则其语义是既肯定A还要进一步肯定B,而肯定B的必要性是来自A真,B不真。也就是说,A和非B具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如果A和B根本没有共存的可能性,相反它们之间有蕴含关系,也就是有A一定有B,那么肯定A再进一步肯定B就没有必要了。因此,以“不但A,而且B”为代表的递进复句的预设可以表述为:A,有可能非B。
  三、预设成立是递进复句AB项换位的条件
  “不但A,而且B”换位成“不但B,而且A”句式之后,虽然复句类型仍为递进关系,但实质上它们的预设截然相反。因此,换位以后的复句预设能否成立是递进复句“不但A,而且B”中AB项能否换位的条件。有些递进复句的AB项可以换位。如:
  (7)他不但能讲英语,而且还能讲日语。
  (8)他不但能讲日语,而且还能讲英语。
  例(7)预设:他能讲英语,有可能不会讲日语;例(7)预设:他能讲日语,有可能不会讲英语。英语和日语是两种区别较大的不同语言,从一个人掌握外语的情况来看,只会讲其中一种的情况较为多见,属于常态趋势;同时会讲两种外语的情况较为少见,属于异态趋势。相对于一个人只会讲一种外语,如果能讲两种外语显然在外语能力上更胜一筹,因此“不但”句连接“讲英语”和“讲日语”无论位置在前在后,整个句子都带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例(8)的预设能成立,因此变换成(8)也就能说。
  (9)他不但能讲英语,而且还能教英语。
  *(10)他不但能教英语,而且还能讲英语。
  例(9)、(10)与例(7)、(8)相似,为什么例(7)换位后能说,而(9)换位之后却不能说呢?其原因同样可以从预设方面去找。例(9)预设:他能讲英语,有可能不会教英语;而例(10)则预设:他能教英语,有可能不会讲英语。“讲英语”和“教英语”是两件有关联的事情,从事理上说,会“教英话”就必然会“讲英语”。例(10)的预设不成立,故而不能说。同理,能解释例(12)、(14)为什么不能说:
  (11)他不但能说汉语,而且能说标准的普通话。
  *(12)他不但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能说汉语。
  (13)他不但是教师,而且是北京市先进教师。
  *(14)他不但是北京市先进教师,而且是教师。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复句和关系词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陆宗明.汉语逻辑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5,(1).
  [4]周刚.连词和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4.
  
  (王小郴 山东聊城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2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