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省与完善:西方心理学发展透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批评贯穿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批评与自我反省的历史。心理学史上一些关键性的批评,如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哲学心理学的批评、人文取向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批评、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批评体现了一些共同特点,即这些批评都聚焦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方法论、相关性。来自学科内部的批评成为心理学自我反省、不断完善的动力源泉,促进了心理学反省学科性质、完善研究方法、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联。
  关键词:批评;学科性质;方法论;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8-0120-05
  作者简介:麻彦坤,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批评与自我反省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连续性特点异常突出,学科建立之初研究、探讨、争论的问题今天依然是研究的重点,依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甚至在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没有达成广泛一致,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虽然有了明显的不同,但研究的实质问题一脉相承。不同流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上,对其他流派的观点采取质疑、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前后相继的不同流派之间有继承更有纷争,有发展更有批评。
  
  一、批评贯穿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879年冯特在德国创立科学心理学之时,心理学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布伦塔诺反对冯特的心理观与方法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对立的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对冯特心理学的批评拉开了现代心理学批评的序幕。之后的心理学发展秉承了这种批判传统,学派之间基本观点的纷争、研究取向的对立构成了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独特景观。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哲学心理学的批评、人文取向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批评、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批评。
  
  1、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哲学心理学的批评
  古希腊早期哲学孕育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理智张力,这种张力深深蕴含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逻辑中,影响着西方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理性主义轻视感官与知觉对知识形成的贡献,主张对真理的探求应该指向内部的理性和固有的观念;经验主义坚持感性经验是知识形成的唯一源泉。理性主义害怕感官的错觉;经验主义害怕理性的欺骗。与这一张力相对应,哲学心理学思想分化成了两大阵营:经验主义心理学与理性主义心理学。两者明显对立,但又有共同的特征,两者都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均以人的心灵为研究对象,哲学思辨与内省是其核心的研究方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就意味着对哲学母体的脱离,以独立的科学形态屹立于科学之林。虽然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继承了哲学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依然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但是,为了标榜其科学性,冯特坚持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为楷模,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此之后的主流心理学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秉承了这一传统,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经验证实原则,恪守价值中立。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是在批评与反思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自然科学心理学内部也存在批评与分歧,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于外的动作与行为,内部的心理或意识因为无法用实证方法研究而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把行为主义排除的内容重新迎回了心理学,尝试用先进科技装备的实证方法研究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内部心理。行为主义心理学虽然批评了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继承并发展了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回归,却一直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2、人文取向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批评
  对自然科学心理学提出系统挑战的心理学家首推狄尔泰。狄尔泰首先批评了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与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心理生活的因果分析相对,狄尔泰认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研究整体经验,这些经验无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测量。经验的整体性意味着心理生活不是源自部分,并非由原子构成,不是感觉或情绪等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这种批评为基础,狄尔泰区分了两类心理学: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前者主要研究联想、统觉等基本过程,并用因果性解释心理过程;后者主要描述和分析心理生活的整体,理解是最适切的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批评的锋芒再次指向了自然科学心理学,在他的眼中,传统科学与心理学的共同特征是机械论与“目中无人”,机械论强调的是预测、控制、组织、肯定性与精确性。马斯洛认为,崇尚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科学心理学过于简单化,对人而言鲜有价值。源自传统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是一种旁观者知识,而不是一种经验知识,旁观者知识缺乏参与和介入,力图保持中性。心理学中的旁观者知识明确区分了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将人视为被动的、无助的,完全受外部条件所控制。体验知识聚焦体验,关注人的个体性、同一性、自发性与责任心,人是活动的中心。马斯洛没有完全否认传统心理学,只是认为它过于偏狭,希望借助人本心理学加以克服。有趣的是,马斯洛也认为传统心理学是种族中心的、西方化的,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3、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批评
  后现代批评家指出,现代心理学过分依赖来自学科外部的元理论建构。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接受了源自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哲学的元理论假设,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深受人性观发展的影响。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建构、解构、叙事、话语、多元等概念受到了欢迎。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确信知识不是世界的反映或地图,而是一种由互动产生的人工制品,心理学家面对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社会性的人工制品。心理学研究再也不能否认心理对象与事件的历史特征,心理对象与事件随时间与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因而,知识不能被定义为个人头脑中存有的内容,而是人们共同创造的。这种立场引发了对主流心理学及实证经验主义知识概念的一系列批评,心理概念不能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分析,而需要使用民族心理学的工具,因为它们具有文化历史植根性,并在历史过程中衰退。概念存在于具体的环境中,适用于具体的制度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互动的过程进行理解协商。对格根来说,情绪不是真实的客体,是在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发怒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社会作用。
  后现代心理学批评现代主流心理学采纳了一种自我理解的学科元叙事,可以称之为方法主义。追求心理学的统一似乎太难了,方法主义放弃了这一追求,转而假定如果遵循了严格的心理学方法论规则(关注统计与实验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自动对学科的知识与进步做出贡献。理论假设植根于方法,然而这些理论假设无法通过方法的运用得以检验,结果尽管出现了一些描述变 量之间关系的概括,但是这些关系与变量是被方法决定的。
  
  二、批评的实质分析
  
  从历史与理论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发展面临的困难源自三个基本方面: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与生活现象的相关性。这三个基本难题由三个哲学分支学科平行讨论:学科性质是本体论问题,方法是认识论问题,相关是伦理学问题。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与解释,构成了心理学批判的基本要素。纵观心理学历史,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批评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然而,批评的实质与核心依然呈现出了明显的共性,大多数心理学批评聚焦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方法论与相关性,而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1、学科性质定位
  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哲学心理学的批评首先针对的就是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为了使心理学走上科学道路,必须重构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自然科学心理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实体就像物质实体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与之相应,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当然要追寻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效仿当时比较成熟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检验性、量化性成为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追求目标,研究取向的个体性、普适性、客观性等自然科学共享的特性成为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基本诉求。
  人文取向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批评同样聚焦于心理观和方法论。狄尔泰从三种角度明确了人文心理学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区别。首先,狄尔泰把心理学界定为内容心理学,与处于主流地位的形式心理学相对立,他认为对心理生活过程和形式的关注影响了对内容的考察,心理规律是纯粹的形式规律,没有包含人类心理的内容。其次,狄尔泰把心理学界定为描述心理学,与同一时代的解释心理学相对立。描述心理学关注心理生活各部分及其联结的整体描述,他批评了自然科学心理学对心理生活的片面孤立处理,认为心理生活的各部分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再次,狄尔泰把心理学界定为结构心理学,个人的心理生活植根于一定的环境,同时,反过来影响这一环境,形成一种有组织的内部状态――结构。每个人都置身于相互联结的结构之中,组织、发展成一个内部统一的整体。描述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一结构,将心理线索联结为整体。
  后现代心理学从本体论上动摇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格根不相信心理学独立的学科性质,因为客体不是真实的而是根据习俗与修辞规则建构的,对已经存在的理解形式的接受主要不是依据经验效度而是依赖社会过程,经验不能构成对现实的理解。格根主张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应从方法转向语言,研究者对观察内容的识别依赖于范畴和语言,而范畴和语言植根于文化和历史。心理概念不是源自本体论基础,它们并不与真实的心理实体相对应,而是与历史过程相关并在社会环境中生成意义。
  
  2、方法论选择
  自然科学心理学紧步自然科学的后尘,坚信心理学的科学化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体现为方法的科学化。20世纪初,行为主义登上了心理学的舞台,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坚持经验证实原则,采用元素分析策略,主张以方法为中心和量化研究,贯彻还原主义方法论,恪守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截然分离。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积极吸纳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的心理与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类比为信息加工过程,依此作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论基础。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主流,研究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技术越来越先进,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
  人文取向心理学批评性地指出了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不足。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以经验、实证、还原、量化、决定、预测等为基本标志,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方法就植根于这些范畴。这种标准决定了心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所有问题变成了测量与实验。自然科学心理学实质上是方法中心主义,不是方法适应内容,而是心理现象要适应方法,这就意味着无法被测量的心理现象就不能进入心理学的话语。吉尔吉从人文取向的角度总结了处于主流地位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缺点与不足:缺乏统一性(学科的进步依赖于量的增长而不是由于内部的进步)、缺乏目标明确的发展方向、对自然科学不必要的模仿与赶超、无力以有意义的方式研究重要的现象、缺乏整体性方法、与生活世界缺乏相关。吉尔吉指出,心理学困境的最重要原因是采纳自然科学的图景,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相对,他提出了人文科学心理学,后来发展成现象学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借助后现代思潮的思维方式和解构利刃对传统的心理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反省与重构,逐步形成了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要求拓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要求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以整体论与系统论取代原子论与机械论,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心理学研究与生活的契合性
  哲学心理学的心理观与方法论大大限制了心理学与生活的相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内在的心灵必然走向封闭与孤立。自然科学心理学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客观地讲,自然科学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关注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基本使命,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企业、咨询等众多领域。
  然而,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由于其心理观和方法论的局限而深深地陷入了困境,武断地选取心理现象的一个侧面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孤立的研究,肢解了人的心理生活的原貌,造成了心理学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采用的方法越严谨、技术越精确、控制越严密,得出的研究结论越是远离真实的心理生活。人文取向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批评切中了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要害。
  后现代心理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心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力主研究视野的宽泛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心理现象对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依赖,注重采取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分析行为的社会因素。这些观点与主张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现代心理学固有的个体主义、经验主义、客观主义等弊端,促进了现代心理学与真实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契合。
  
  三、批评的现实意义
  
  兼听则明,各种批评声音揭示了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成为心理学不断进步的内部源泉与动力,指明了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方向,促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日益成熟。
  
  1、丰富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与理解
  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这是心理学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各种心理学流派纷争的焦点问题。自然科学心理学家的努力突出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然而,却忽视了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人文取向心理学家强调了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及其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却淡化了心 理学的自然科学性;后现代心理学企图颠覆现代心理学的本体论与反映论,虽然对心理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的强调富含积极意义,然而,这一颠覆可能彻底否定心理学取得的一切发展成果,而且其相对性观念也颇受争议。一系列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对峙,促进了主流心理学深刻反省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处于主流地位的自然科学心理学开始关注人文取向心理学的呼声,后现代心理学的批评也为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心理学家们逐渐在一些涉及学科性质的基本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心理学既包含心理科学又包含心理生活,是心理科学与心理生活的统一;心理学的某些内容偏重自然科学性质,某些内容偏向人文科学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后现代心理学的批评虽不乏真知灼见,却不能据此彻底否定现代心理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时至今日,在心理学学科性质问题上再固守某一极端观点而无视甚至排斥其他思想的做法已成为历史,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2、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与完善
  学科性质或心理观的定位决定了心理学方法论的选择。自然科学心理学批评哲学心理学的主观方法,以自然科学为楷模,规定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个体化、数量化,坚持经验证实原则,恪守价值中立。这一研究取向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人文取向心理学指出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弊端,批评了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原子论传统、个体论取向、对实验与量化研究的偏爱、价值中立,强调整体性研究、社会文化取向、多种方法融合、价值负荷,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方法决定内容的方法中心主义,主张以内容为中心,内容决定方法。人文取向心理学的主张与见解表面上与自然科学心理学针锋相对,实质上两种取向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彼此的互补与融合。既然心理学属于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那么,心理学就应该兼容那些对两种科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心理学虽然猛烈抨击现代心理学的本体论与反映论,并不完全反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是针对现代心理学的缺点提出了研究取向的多元化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后现代主义者强烈呼吁取缔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心理学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多视角地思考问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努力发现或发明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全新方法。目前,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定性的、互动的、协商的、领悟的、释义的、积极参与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等方法得到了认可。
  
  3、推动了心理学研究贴近现实生活
  自然科学心理学在批评哲学心理学时指出,心理学研究应该走出思辨与玄学的藩篱,通过预测与控制人的行为为生活实践服务,可以说,自然科学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关注生活实践,扩大了心理学的社会影响。人文取向心理学批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出于对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的契合性的关心,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刻板性、单维性与心理生活的灵活性、多样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研究方法越严谨、越精密,研究结论与现实生活的契合性越低。人文取向心理学无意贬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学术成就,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心理学研究贴近现实生活。后现代心理学之所以试图动摇现代心理学的根基也是出于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不满,对现代心理学在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的实效性表示失望。
  可喜的是,在一浪接一浪的批评声中,当代主流心理学开始重视原先被忽视的一些维度,关注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比如文化这一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变量已经引起了主流心理学的高度关注,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心理科学的文化性质,体现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转向。西方心理学最近涌现出了许多新取向如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这些新取向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关注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的紧密关联。
  
  (责任编辑:周小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7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