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代大学校园建设高潮后,大量新建校园投入使用,而现有部分大学规划并没有让使用者感到舒适。如何建立让学生适应的大学环境成为我国大学规划者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中西方大学和当代美国大学校园形态的分析研究,为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带来一些启迪。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关校园;校园发展模式
1西方大学发展模式形成
1.1历史沿革
西方校园成立历史沿革:修道院模式——早期大学校园;对称开放型模式——近代大学校园;功能化模式——现代校园规划;交流与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校园规划;个性高质模式——当代校园规划。
1.2西方近代大学校园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工业革命的冲击。1819年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改革课程,增加了现代语文、数学、自然、哲学等学科比重,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南北战争后在1862年林肯颁布《英雷尔法案》,规定了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政府拨地12140.56hm2用于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史称”赠地运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高校,且迅速发展。
当时有两所大学校长提出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一是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通用课程”,要“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其二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二者导致创立了除教学、科研外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同时,留德学者把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带入美国,综合了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研究所,创立了研究生院,最早的密歇根大学(1853年)。
1.3现代大学校园
20世纪60年代形成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浪潮,除了数量上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形制也基本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校园和社会的开放交融越来越多的体现:(1)校园与社会共享一部分设施,如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2)校园与社会共建一部分设施,如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以及其他生活设施。(3)校园与社会共同管理一部分设施,如后勤的社会化管理。(4)校园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如校园科研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区。
2美国大学发展模式历程
2.1美国大学
柯布西耶在1935年访问美国时,曾经感概到:每个学院或大学自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一个或大或小的城市,但这个绿色城市——美国大学,其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校园”(campus)一词,诞生于18世纪北美新大陆,将开放的自然景观引入学习生活,由此建立的新理想模式。一方面拥抱广阔自然景观和村野大地,呈现更为开放自信的姿态;另一方面承接英式传统,打造融学习与生活于一体全方位社区环境。
这种新模式,除了对英国“学院式”(collegiate)传统的继承外,更多得益于新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思想。这一思想拥抱广袤的新大陆自然乡野,以更为开放自信的姿态给学院式传统注入新内容,并伴随新大陆的成长而发展壮大,继而对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大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奥姆斯特德提出“开放型城市郊区”理念,从“学术村”到“学术城”,他的贡献是想象校园设计与公园一样,其布局特征为:(1)分散的小建筑组团,具亲近感,更具适应性及可变性。(2)公园式自然环境,与传统学院式的封闭环境相对立,对学生和居民共同开放。(3)自由布局,打破对称性和规则性,既结合自然景观,也方便实用。
2.2二战后美国校园
自1946年到1964年,二战后美国出现一次“婴儿潮”,在“婴儿潮”出生的人成为反传统运动的主体。反文化运动包括校园民主、黑人民权、妇女解放、环境保护运动,随着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复苏以及婴儿潮的到来,美国政府开始了高等教育普及计划,引发大批兴建大学机构热潮。1942~1945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战争规划代替了城市规划,导致城市规划基本停止。50、6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一些巨型综合型校园,校园走向多元化,进入70年代,随着经融危机的到来,给综合性大学做规划的机构越来越衰竭。
校园(campus)和学院大学(college)被当作2种对立的实体。校园要求广泛性和扩张性;而学院大学则代表了高度的集中和严格限定的规模。随着时间推移,校园与学院大学出现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二者互相结合、相互补充。如果说战后美国的校园意味着在容量和数量上不断的递增,那么要解决巨型综合性大学的问题,就应该放眼于更重质量的小型学院大学身上。综合大学重点强调学术学习和科学研究部分,学院则强调对学生生活所有方面的保证和关怀。
2.3美国大学现在模式
美国大学到现在仍然沿用英式传统,校园氛围开放活泼,不论是英式传统的西方院还是北美早期的大房子,这种完整性和复合性对于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发展尤为重要。
3中美校园规划差异
校园文化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空间中,教书育人是主要内容,精神文化传播,行为文化传播等为次要内容。
3.1文化差异
美国是众多民族文化聚集的国家,培养方式多元化,其中体育运动尤为突出,体育运动成为美国大学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教育也重视全面发展,却因为过于重视成绩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老师和家长也推崇成绩好的学生。
中美校园文化中,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有不同,美国校园的学生喜欢追捧外形靓丽,身材姣好的女生,但过分强调外形会对心里产生扭曲,忽略了对道德和品格的塑造,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对品德的教育更為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髓。
3.2教育差异
在中国,每门课都有自己的大纲,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规范。在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中发挥多种角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维护课堂纪律,维护教师权威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记住知识。学生过多依赖教师和课本,学生也渐渐养成不提问的习惯,学生知识面窄,课堂缺乏活力,思维不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差,实操也存在问题。
美国对教育培养是多元化的,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师上课随意放松,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为主,理论知识则是在实践中逐渐渗透,学生想象力、创新力比较强。教授课程方式灵活多变,教师不允许制定唯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备课,这对于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均是导致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不同的重要因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