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童谣教育价值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间童谣即使经历时代的变迁,仍承载着各民族人民童年生活珍贵的记忆轨迹。民间童谣覆盖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对儿童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文章针对当前经典民间童谣作品,从其教育价值角度,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创造力与合作能力及传承文化等三方面,分析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凸显在儿童成长中的不可忽视必性。
  关键词:民间童谣;教育;价值
  民间童谣赋予了各民族重要思想、文化、情感等内容,覆盖了华夏各民族多元化文学艺术生态因素,具有独特的人文文化与教育价值。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各民族的民间童谣,深切感知民间童谣因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非常切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若让儿童通过学习民间童谣,体验到民间童谣带给他们认知发展的乐趣,其内蕴的教育价值定能达成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文在此,将围绕民间童谣,分析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教育价值,希望在儿童教育中,教育者能利用民间童谣这一教育资源,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民間童谣在儿童教育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培养儿童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航向。大多数儿童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利用儿童的心理,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增强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间童谣的呈现的口头语言表达的教育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因材施教,选择儿童喜爱且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
  儿童年龄增长,生活语言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运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儿童对于词汇记忆力的保持,初期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直观而简单,言语中夹杂着肢体语言的辅助,而确定语言上的条理性与连贯性。因此,因材施教,选取篇幅简短,内容容易理解,备受儿童喜爱且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可增强儿童对语言表达的兴趣。[1]如《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这首民间童谣语句比较简短,其本质内容展现出了儿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吃果果要排排坐,各成员间相互谦让的良好品德。因此,儿童学习该首民间童谣时,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生活已有经验与教材内容相联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创设“吃果果”的生活情境,让儿童感觉到学习民间童谣的乐趣,使其兴趣倍增。
  (二)积累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儿童民间童谣教学活动
  民间童谣教学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儿童的口语,增强儿童的语感,而这些可以从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展现,亦童话故事、谜语类童谣,也亦游戏童谣、数数歌等,涉及到儿童生活方方面面。[2]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儿童民间童谣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让儿童学习民间童谣更充满乐趣,丰富儿童口语内容,积累语言赋能经验。如民间童谣《马兰花》“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首民间童谣与儿童体育游戏相联系,儿童在边做游戏边学童谣时,富有节奏韵律感,能让儿童体验到童谣游戏中的美感与乐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数数的能力,也提升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民间童谣教学资源,锻炼了儿童思维创造力与合作能力
  民间童谣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各地区间流传着自身的民间童谣,这也表明了民间童谣富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性,可借助教学资源,进而锻炼了儿童思维创造力与合作能力。
  (一)图片、实物及多媒体相互融合,开拓儿童的思维创造力
  民间童谣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这与教学资源存在紧密联系,但要想儿童在学习原有民间童谣上有所新的突破,有必要秉承基础深入开拓儿童的思维创造力。在儿童学习民间童谣时,可尝试鼓励儿童仿编或改编童谣,选择简短精炼的教学资源,利用图片、实物及多媒体相互融合,启发儿童在语言领域的智慧创造力。[3]如经典民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歌词深受儿童喜欢,无论是歌词还是动作十分有趣,可以带动儿童模仿小老鼠的动作,尝试鼓励儿童创编小老鼠的故事,增加儿童的学习乐趣,开拓儿童的思维创造力。
  (二)儿童、教师与家长资源相互学习,培养儿童相互团结合作能力
  儿童学习民间童谣时,可借助儿童、教师、家长等教学资源深入合作,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引导儿童深入学习,家长参与民间童谣伴学活动,在教学资源整合下,让儿童感觉到儿童、教师与家长们带来的力量与乐趣,体验到共同学习的乐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参与民间童谣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儿童相互团结合作能力。如民间童谣《公鸡头,母鸡头》“雄鸡头,雌鸡头,黄豆黄豆来哪哒?了咯哒,了咯哒,你来猜猜了哪哒?”在语言上夹杂了苏州方言,在初期儿童对这首童谣的内容并不太理解,单单依靠儿童之间交流或家长的初步认识未能良好地引导儿童深入体会,这时需要借助教师资源,根据教师对童谣方言的深入了解,以直观表演的方式展现给儿童看,帮助儿童突破学习民间童谣的难题,加深对民间童谣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三、激发儿童喜爱民间艺术情感,弘扬了民间童谣传承文化
  童谣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童谣中也融入了不少民间艺术情感,富含一定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在民间童谣中学习不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有利于传承与发展。
  (一)感知民间风俗,激发儿童喜爱民间童谣的情怀
  对于儿童而言,初步经历了幼儿的懵懂时间段,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有所增强,因而在筛选民间童谣作为教育素材时,可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的民间童谣,引发儿童对日常生活的体验,让儿童在学习中感知中华民族的习俗文化,激发儿童喜爱民间童谣的情怀。[4]如童谣《五月五是端午》中:“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童谣以朗朗上口的文学表现形式呈现出端午节“五月五”、“门插艾”、“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敲锣鼓”、“菖蒲”等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儿童在唱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感受方言魅力,弘扬地方民间童谣传承文化
  对于民间童谣而言,往往蕴含着民间文学,不少童谣中涉及到当地本土方言,融入了各地文化的精髓,让儿童在学习民间童谣的同时,感受方言的魅力十分重要,有利于弘扬地方民间童谣传承文化。[5]如民间童谣《王婆婆快下来》“王婆婆,快下来,有人偷你的金棺材。金棺材,不好偷,天上飞来磨单钩。磨单钩,飞得低,小小麻拐穿绿衣。穿绿衣,实在好,那边跳来癞疙宝。癞疙宝,生得拐,地下爬出土狗崽。土狗崽,会唱歌,给你唱歌咪哆嗦。”中“王婆婆”是贵阳儿童叫的一种不知名的小昆虫,在天气突变下雨时成群而飞;“磨单钩”、“麻拐”、“癞疙宝”、“土狗崽”等分别为贵阳方言的“蜻蜓”、“青蛙”、“蛤蟆”、“蝼蛄”等动物,从简短的贵州民间童谣中,儿童可学习到当地方言昆虫的种类,便于让儿童熟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增强儿童对日常生活事物的认知,激发儿童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将本地方言中事物与书面知识文字相联系,感受方言的乐趣与魅力。
  四、結语
  民间童谣对儿童童年生活的影响较大,是儿童成长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将民间童谣引入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学习民间童谣,兴趣先行。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依据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选择适宜的民间童谣,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寓教于乐中呈现民间童谣特有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发展。总之,民间童谣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瑰丽之花,引导儿童走近并喜爱,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娃娃开始的目标,期待未来民间童谣能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白林.山西民间童谣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价值探究[J].亚太教育,2016(04):9.
  [2] 刘传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育,2012(8):7-8.
  [3] 吴静怡.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及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2014(9):98.
  [4] 刘珍英.童谣在游戏化课程中的价值与应用——以苏州童谣为例[J].江苏幼儿教育,2016(08):17-18.
  [5] 宦雄鹰.充分发挥童谣特性 凸显多种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2013(12):20-21.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7B019)阶段性成果;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16 年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6A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瑾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田穗,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园课程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6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