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棋盘上的博弈:围棋与国际象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围棋与国际象棋是最能代表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棋类,两者的游戏规则迥异。围棋的包围与积累力量与国际象棋的交锋和消耗力量迥然相异,两者间的不同,却能够反映出中、西方在军事哲学领域内的诸多差异。《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尚智”,克劳塞维茨为代表的“尚力”,在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棋盘上呈现出独到的军事哲学理念。
  关键词:围棋;国际象棋;《孙子兵法》;“势”
  中國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面对冲突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一场冲突中,西方的传统往往是尽可能迅速地寻求决胜决战,并且推崇个人的英雄壮举;而东方的中国则更多地强调巧妙地使用计谋或迂回策略,同时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东西方的此种差异,直观地体现在两种文明最流行的棋类游戏之上。
  一、取胜道殊: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取胜之道
  中国最为流行的棋是围棋,而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棋类。西晋张华所撰的《博物志》中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便将围棋的起源追溯至上古五帝的神话传说时代。虽然目前尚未在相当于五帝时期的文化遗存的中发现围棋的身影,但至迟到战国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棋类。
  围棋的棋盘上有横竖各19条线,形成361个交叉点。对弈开始后,双方轮流在棋盘上的任意一点上落子,力图占据有利地形,同时设法包围吃掉对方的棋子。对弈双方在棋盘各处展开厮杀,棋盘上每落下一枚棋子,双方势力的对比便会略有消长,两位棋手不但要谋划实施自己的战略意图,还必须应对对手的招数。围棋比赛结束后.对弈双方在棋盘上呈现出犬牙交错的态势,最终获胜的一方往往占有微弱的优势。因此,外行人并不能从棋盘上的态势看出门道。
  西方最流行的棋类是国际象棋。一般认为国际象棋于公元10世纪左右传至意大利,11世纪末已经遍及欧洲各国。中世纪欧洲所说的“七艺”中便有下棋一项。现代国际象棋约于公元14-15世纪最终定型。
  国际象棋的棋盘呈正方形,由颜色黑白相间64块小方格组成。国际象棋由王、后、马、象、车、兵六种功能不同的棋子组成,对弈的终极目标是取得全胜。绝大多数国际象棋比赛是靠消耗对手的实力或凭借一手妙棋取得胜利。除非双方势均力敌,握手言和。
  通过对围棋和国际象棋两种代表东、西方文明的棋类的渊源及其取胜规则的介绍,不能发现暗含其中的中、西方的差异。具体而言,国际象棋追求的是决胜,下棋时双方的态势一目了然,对弈双方通过正面交锋,最大限度地消耗对手的力量;而围棋则不然,它不但要计算棋盘上的态势,还必须考虑对手的后着,围棋高手通常是逐渐消磨对手的战略潜力,讲求的是战略的“包围”。故而,国际象棋能够练就专一性,而围棋则可以培养灵活性。因此,国际象棋是一场战略对决,而围棋则是一场持久作战。
  二、理念各异:中、西军事哲学差异
  围棋和国际象棋这两种中、西最具代表性的棋类,不但取胜方法各异,也能反映中、西军事哲学的迥异。以下分而论之:
  首先分析国际象棋所体现的西方军事哲学。国际象棋对弈时所有棋子都摆在棋盘上,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大致得知对手的实力。在开局后双方便展开直接交锋,因此,准确找到对战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尤为重要,而进攻的“重点”和“关键点”正是《战争论》中多次强调的。
  《战争论》被称为西方军事学的“圣经”。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作战模式是,一旦进入战场,双方的兵力配置情况几乎是一目了然,统帅可以对此作出精确的计算,找到敌军力量的薄弱点,并对其发起进攻,获得胜利。这种作战模式建立在精确的计算上,正与国际象棋对弈双方相似。因此,可以说西方的军事哲学关注的是从实际出发,寻找对手的弱点,然后对其进行突击,取得最后胜利。
  再来分析围棋所体现的中国军事哲学。如上所述,围棋看重战略包围,注重的是势的积累,而最能代表这一思想的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春秋诸侯混战的乱世,面对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孙子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军事战略思想,即强调攻心为上。
  相比于西方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关键点上集结优势兵力,孙子更在意如何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优势地位。西方战略家通过战斗的胜利检验他们的理军事论,孙子则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检验自己的理论。此外,孙子对战争的理解和论述也与西方不同。《孙子兵法》开篇便是: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人命的博弈,孙子强调谨慎乃战争的第一要义,他写道: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认为,胜利不仅是军队打胜仗,更要实现发动战争的既定目标。上策与敌人硬拼,而是调动敌人,使其陷入不利境地。战略演变成心理上的较量: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认为最理想的战争情况是避免交战,其次是深思熟虑,并做了充分准备后,给敌人致命一击。孙子认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此外,孙子还非常重视计谋和假情报的作用。他认为: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按照孙子对战争的设想,通过迷惑敌人或用计间接取胜,比以优势兵力取胜更好。将领应该诱使敌人跟着自己走,或是将其逼入绝境。
  孙子的这些想法,恰如围棋对弈,不断思考对手的后着,清醒地分析敌我态势,谨慎落子,在战略上逐渐对敌人进行包围,耐心积累己方的优势。这里体现的是一种量的积累,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中、西军事哲学的差异。然而,孙子与西方军事学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并非只谈军事。西方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都认为,战略是自成一体的且独立于政治。虽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但他也认为一旦开战,政治家的作用便会改变。   三、唯其在“势”:中国军事哲学独有概念——“势”
  孙子认为在军事或战略的较量中,一切因素互为影响:气候、地形、外交、情报、后勤给养、力量对比,以及出其不意和士气等因素,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战略家的任务是弄清形势与形成它的外部条件间的关系。没有一成不变的局面,战略家要知晓变化的走向,为己所用。孙子用“势”这个词表达这一特征,而在西方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类似概念。在军事上,“势”指战略发展趋势和演变的形势中蕴含的“潜能”,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指力量强弱及总体趋势的不断变化。
  孙子认为,善于用势的战略家就像水沿着地势低的地方流动一样。优秀的将领会耐心等待,而不是急于交战。他仔细观察战略形势的变化并加以引导。研究敌人的备战状况及士气,积蓄己方力量,利用敌人心理上的弱点,直至出现打击敌人薄弱环节的有利战机。此时他出其不意,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顺势而下”。《孙子兵法》论述的不是如何征服领土,而是如何在心理上压倒敌人。
  中国军事哲学中的“势”其实就是哲学范畴上的辩证法: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质变的飞跃。中国军事哲学强调就是这种待机而动,顺势而下。不论是军事斗争还是围棋对弈,其本质都在“造势”、“借势”最终“顺势”。
  四、结语
  围棋,体现了中国军事哲学中的万事万物普遍和互相转化的思想,其实非但是军事领域,中国的哲学体系无一不再反映这种辩证法思想。甚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历史强调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去认知外界,但却无法完全主宰,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其中,与之成为一体。包容正是中哲学最大的特点,正如围棋一样,包罗万象,环顾周天。与之相比,国际象棋代表了西方文明开拓进取积极有为的一面,西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既是战胜落后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向进步的过程。因此,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便如同国际象棋对弈一样,手持利剑寻求决胜,积极推动世界走向现代化。小小的棋盤却蕴含者中国与西方军事哲学的重大差异,真是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塞缪尔·格里菲斯.作为历史和理论的孙子兵法[C].战略逻辑与政治理性;纪念迈克尔汉德尔论文集[A].伦敦:弗兰克卡斯出版社,2003.
  [2]钮先钟.西方战争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4]张华撰,范宁校正.博物志校正I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4.
  [5]孙武著,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兵法,卷上,计篇第一[M].扬州:广陵书社,2010:1,39,24-26,14,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9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