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与教师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以二者为研究主体,基于二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地位,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全面实现,向素质教育探索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展开详细的探究,以此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
  前言
  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生以及老师,分别作为素质教育中实施者与参与者,角色的不同导致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围绕素质教育的角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学生未来深层次的发展。
  一、在教学理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1]。因此,在当代教学理念改革中,应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多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并且始终将兴趣作为带给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阶段,学生一方面受年龄以及社会经验的限制,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往往求知欲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又充满一定的好奇心。因而,可以在此方面着手,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例如,苏教版教材是四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母亲生病期间“我”照顾病床上的母亲,并感慨以往印象中的母亲,总是那么精力旺盛、力大无穷,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却不知道母亲瘦弱的身子下,竟然蕴含着如此大的能量,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全文主要通过刻画“我”照顾母亲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来表现作者希望像小时候母亲抱着自己一样,抱着生病的母亲,为母亲“遮风挡雨”。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挑選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母亲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表演情节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感悟,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灵脆弱,对周围的事物易产生敏感的心理,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多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针对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对已经回答完毕的同学给予表扬时,应说“这位同学的看法很有新意”。而教师表示赞同该名同学的回答时,应说“说的很好,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此一来,在交谈方面,多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人类最希望得到的,其实是被肯定”[2]。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多让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对学习带来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获得他人肯定时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应对班级里,平时学习或是其他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表扬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是荣誉小红花形的物质表扬。此外,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学会互帮互助,在共同团结协作中进步,由此可见,集体荣誉感对于学习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方式中突显教师的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想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
  1.提升教师修养
  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严格的审视,在自我监督自己反省之中,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不足,如果得不到教师正确引导,势必会误入歧途。因而,教师不光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使命。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以身作则,得到学生们的信服。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于课程的喜爱源于学生对于讲授该门课程教师的喜爱。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尊重学生,不过多的制约学生,让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接受良好的教育。
  3.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针对班级内有一定基础且容易骄傲的学生,过多的表扬反而不利于其更好的成长。而针对基础相对较弱且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调整。
  三、在教学手段中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
  1.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收集教学所需素材,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尽可能的根据课程需要,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古诗文的听写比赛,或者是美文朗诵会等活动,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2.道德观念的灌输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能够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学生人格。例如,在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感悟,在教学形式上多鼓励学生将传统美德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帮父母进行家务劳动等,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3]
  结论
  综上所述,望此次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果,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更好的面向素质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从而实现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田.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8(35):55.
  [2]林虹.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探索[J].读写算,2018(2):245.
  [3]王妍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索研究[J].读书文摘,2016(33):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5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