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哲学的思维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哲学是什么?有一种回答: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总览哲学,哲学史这一纵与基本方式和当代哲学观这两横而构成,对哲学自身的追问、解释和回答的关键就在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释和反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常识、科学、艺术思维方式的思维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那么何为“反思”?这并不是指我们常识意义上的反复思考,而是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的思维方式。而对反思的进一步认识,更需要我们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进行讨论。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进程出发,重新理解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性,并且从此问题到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反思”的思维方式的内容。
  关键词: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思;思维;前提批判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53-02
  或许对每个学习哲学的人来说,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到底对哲学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会是这个?本文重点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整个哲学或是对哲学史的意义及由此引发的对哲学思维方式的思考。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传统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在本书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并且在传统教科书的影响下我们将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似乎是我们接触哲学时要学习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思想。对这两个基本方面的回答的不同理解又划分为哲学的基本流派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主要派别即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本章从传统意义的角度,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解释
  自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通常的传统解释大致有以下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有说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二,由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这两者何为本原?何为派生物?并由此问题的不同回答衍生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问题也被称为是“本体论”问题;第三,由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精神是否可以认识物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称为是“认识论”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划分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四,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或是精神,在这二者之外,还有人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是哲学的“一元论”,而后者也就是哲学“二元论”;第五,唯物主义是坚持物质是世界本原,在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三种基本理论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心主义也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其实隐藏于其中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会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怎样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去讨论哲学“反思”的思维方式?以下,我们要探讨恩格斯是如何定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像宗教学一样,是在蒙昧人和低级野蛮人之间流行的这样一种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1]。蒙昧时代是指人类产生和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时代,那时人们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并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后来哲学理论中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根源只是在历史发展不同时期,思维和存在的二者关系问题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纵观哲学史,哲学的始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世界的万物由水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柏拉图一直致力于研究“善”是什么;到了康德开始讨论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近代开始,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反对宗教斗争,哲学进入了发展快速并相对成熟的时期。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两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精神和物质的二者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二者何为本原何为派生物的问题,是一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问题;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还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显然,“存在”这一词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同时也包含着“精神”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的就是“思维和物质存在”和“思维和精神存在”的关系;同理,“思维”的含义也不仅是“精神”,它不仅包括“意识的内容”,也包括“意识的形式”。这说明,“思维”和“存在”这两个词由于本身的含义丰富、关系复杂决定了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二、思維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进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强调“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表面上看来恩格斯这个论述的含义是古代哲学没有关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将二者割裂开来,一味地寻找何为本体,也就是“本体论”哲学。换句话说,自西方近代哲学开始,哲学家们才开始关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入了“认识论”哲学。黑格尔曾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提出:哲学就是哲学史,也就是说哲学研究只有在哲学史的意义上才有其价值。每个哲学家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哲学是思想者的对话而非是一个人的自述。本章力图从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的阐释中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   (一)古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早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知识贫乏,思维幼稚,不可能意识到主客体的对立,于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局限于梦境和肉体这样范围内朦胧的认识里。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已经开始有了对自然的思考,人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主客体的对立。从哲学的发展历史上看,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处于一种“本体论”哲学时期,首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就是探讨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并由此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然而恩格斯对这一时期的基本问题曾提出:“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呢?”[1]事实上,何者为本原的这种时间性先后问题似乎通过科学和生物进化才能给出答案,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哲学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常识和科学的前提。
  (二)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具体地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哲学“才被十分清楚的提了出来”,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出现与近代哲学的影响是不能割裂开的。人们经常把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称为“认识论转向”。如果说古代哲学关注的是时间顺序的问题,那么近代哲学关注的则是逻辑顺序,相比于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是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而谈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可谓是近代哲学的巅峰时期,极大地升华和丰富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讨论的是: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康德通过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来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到了黑格尔,他超过了康德哲学,他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由此,近代哲学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影响下追求思想的客观性,从而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三)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蓬勃发展在整个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代哲学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整个近代哲学始终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来回答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近代哲学脱离了人及人的实践活动来回答。正是对于这种情况,马克思也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实践哲学”,这是因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建立在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发展进程也应该建立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之中。马克思所指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从前的旧唯物主义未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唯心主义则抽象的发展了人的方面,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根源也一定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通过实践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攻克了近代“认识论”的主客对立,实现了“实践论转向”。
  三、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在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中,有什么样的思想是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古代哲学一直寻求一种追求和谐和统一的思维方式,便产生了古代哲学的“一元论”思想;到了近代,科学发展迅速,人类的实践活动开始影响世界,大力張扬人的主体性,征服自然,开始追求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近代哲学的“二元论”思想;现代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上达到顶峰,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寻求思维和存在的二者统一。通过前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探析,我们可以通过对基本问题去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反思的思想
  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构成思想即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及反思思想即对思想的思想。黑格尔曾做了一个对比,人去把握这个经验世界有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一是表象思维,也可以被称为物质思维;二是形式思维,也就是形式推理;三是思辨思维,即哲学思维。人的思想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外在的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我们外在的经验对象,也正是它构成了我们思想的内容,这种思想内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就是概念,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批判活动。但是,人不仅要构成这个世界的思想,也要思考这种思想是合理的吗?怎样去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呢?于是就产生了对思想本身的思想,即反思。黑格尔还具体地指出,这种哲学思维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3]。黑格尔称之为“思辨的思维”。在对思想的思想中有两个层次: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也就是平时我们对思想内容的自我反思;还有一种就是哲学的反思,即思想前提的自我反思。哲学中的反思指的就是对构成思想本身的依据进行思考,是一种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二)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
  思想的前提批判是什么?它可以说是思想幕后那双“看不见的手”,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演员就是思想,而构成思想的前提就是剧本、就是导演,它是在思想中隐含着的,看不见的,这就是思想前提的隐匿性。由什么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和前提,那么就一定会按照构成思想的根据和前提去思想下去,不改变构成思想的前提就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构成思想的思想内容,这是思想前提的强制性。纵观哲学史,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我们思想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比如对存在、自由、正义、平等等等观念的批判,当我们评价是否正义时,是因为头脑中有一个正义的观念。同时这也是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因为每个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以什么样的方式把握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图景。比如一棵树,如果植物学家看到,他会注意年轮、科目等等;如果是一个画家,则会考虑色彩、线条。这就是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感性逻辑构成了基本逻辑,西方哲学史中,从康德到黑格尔,一直致力于通过形式逻辑而产生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三者统一的哲学。哲学的前提批判可以说从根本上指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批判。离开了反思的思维方式,离开了对思想前提批判就无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无法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更无法理解哲学。哲学作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就在于他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前提批判,是真正的哲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76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