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周边社区的发展产生了矛盾,但二者作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势必要解决矛盾,形成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本文就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關键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协调发展
自然保护区一般建立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较其他地方来说,交通较落后,经济也不发达,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过程中便会与当地周边社区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有可能会对周边社区居民生活造成部分影响,但要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好这二者之间的问题才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生冲突矛盾的原因
1.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制度体系是一个部门进行活动的行为准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运行体制一般是由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指令的执行与管理,部门的指令来源于政府部门的制定。当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管理人员在当地进行长期驻队工作,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联系减少,一些具有重大性质的开发指令需由当地驻队工作人员所下达,科学性和全面性还有安全性系数将会大大下降,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当地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存和生活,使得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矛盾日益加深。
2.国家领导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程度不够
虽在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视提高,但较于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来说,我国在自然保护区中的投入无论从资金还是重视程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对于一些级别较低的自然保护区来说,国家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有些甚至都难以维持自然保护区中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投入的大部分资金只是最基础的建设经费,而在基础的建设费用中的大多数都用于厂房的建设实施,例如,办公区,医疗卫生区,还有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建设;自然区中的日常巡视监测和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大部分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
其次,一些自然区的建立大部分都有名无实,上级领导进行自然区建立的指令批示,但下级部门因缺少建设费用而搁置建设,上级重视程度不够,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得建设徒有虚表,自然区不进行正常的保护工作但同时又占有部分周边社区的土地,久而久之,使得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进行协调发展的举措
1.加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周边社区居民的人口现状,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进行自然区多元化的管理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影响的管理,将相互冲突的板块,进行研究探讨,采取互利共赢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与周边社区的冲突;
第二,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视及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自然保护区提供技术支持,材料尽可能做到循环再利用,节省开支;也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不合理遵守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戒。
2.对周边社区实行可持续化发展战略
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产业都以农林牧作为第一产业,但这些产业通常都结构单一且低下,由于受气候环境等的影响,周边社区对这些产业都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要让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优化周边社区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单一性很强的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农牧业进行多样化改造,使加工材料和出口成品为主;也要根据当地资源分布情况,确定生产战略,建立适合当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产业结构,其中要遵守环境第一的原则。
第二,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提高经济收入,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周边社区经济,从而真正做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共赢发展。
第三,进行环境移民实行补偿,为缓解生态压力,将周边社区不适合生产生活,自然环境脆弱的地方的居民进行转移,这样可有限减少周边社区的人口压力,也能保证生态环境;对于环境移民的居民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除资金的补偿,也会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人口保障体系,提升生态移民的发展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国家也大力建设自然保护区,但是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国家和人民还是要更多的投入精力去探索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要更加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杰霞,李顺利.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4):54-56,68.
[2]李秀清.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7,(4):224.
[3]黄晓园,王永成,罗辉等.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以轿子山保护区社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5):186-1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