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快速转型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剧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父母长期在外出务工,委托监护人能力不足或是隔代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普遍存在,引起了社会成员的普遍关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文章试图从其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两人或其中一方为了生计长时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由父母一方或其长辈照顾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递增。我们集中对这些困境未成年进行了摸底排查,从排查资料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二是父母离异之后一方在家甚至外出;三是父母其中一方死亡或者是入刑之后另一方改嫁对孩子不管不问。这些孩子大多由隔代的爷爷奶奶、外祖父(祖母)或者其中一方照顾,也有父母其中一方在家或者来回跑的极少。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大多极为艰苦,只有少数的家庭生活条件达到中上等水平。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接受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前,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启蒙教育,但父母在孩子儿童时期外出,疏忽了自己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对留守儿童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一些单薄的家庭教育。
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引发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正确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对解决现存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隔代教育”代沟现象突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
中国传统社会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育孩子多重视家庭事务,中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然而父母为了生计长时间外出务工,本该由父母承担的责任,却因角色的缺失把教化责任推给了祖辈。由于祖辈与子孙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存在明显的代沟问题,孙辈便不愿听从祖辈的管教。“隔代教育”问题是存在于农村家庭教育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时代在发展而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当前阶段孩子需要什么,提出一些与留守儿童发展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束缚,缺乏创新精神。除此之外,老人在儿女外出之后承担了全部的家庭劳动,有时还会让放学的孙子一起劳动,这就忽视了孩子各方面发展的诉求,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
(二)父母外出,注重物质给予而忽略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不仅承担着对子女小时候哺育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子女长大之后知识传授者的重任。父母进城务工,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不能携带子女进城,因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思想观念和行为偏差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开始淡化,父母的教导自然不起作用。即使一些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也只问一些在家有没有听话、吃饱穿暖没、需不需要钱等,而不会关心孩子开不开心之类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内心觉得对孩子的亏欠就会给予更多的物质金钱去补偿,导致儿童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致使其性格发生变化,更加封闭而不愿与人交流沟通。
(三)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部分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农活,在家就是处理家务,这就造成监护人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孩子在家的学习只停留在督促写作业上,而没有课业辅导或者陪伴完成课程的预习,在校的学习情况也很少与老师沟通。监护人素质低经常会爆粗口,邋遢不讲卫生,社会工作中的“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而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儿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温馨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支离破碎,缺少家庭的关爱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弊端是再多的金钱物质生活也弥补不了的,再加之隔代教育老人思想观念落后和教育方式不当,极大影响了儿童的社会化。
随着社会问题的多元化社会工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运用多种专业技巧和方法实施助人活动,引导受助者积极参与其中,互帮互助,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1]。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目标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其家庭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为留守儿童提供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娱乐活动,促使他们走出家门,丰富其日常生活;最后还要呼吁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服务;也是对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进行倡导的倡导者;又是当事人的支持者,鼓励当事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还是整个助人过程中的政策影响人和社会资源的获取者。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具有复原的功能、提供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和稳定社会的功能[2]。社会工作者要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争取更多的资源,充分扮演其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复原功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道德行为加以修正,帮助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可以有效防止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随时间的延续而进一步恶化。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介入:一方面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教育进行直接干预;另一方面是对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干预。首先对父母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专业指导,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整个服务中,运用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服务活动。在间接介入的过程中,一是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信息的反馈和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培训指导,不断完善支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整个社会及其民族未来发展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形成立体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网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机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社区工作者应协助社区带头人建立社区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庇护所,体现社区内部对留守儿童的爱与关怀;学校应利用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优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本校留守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特色教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要做到相辅相成,遇到问题各负其责及时沟通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5.
[3] 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7).
作者简介:张赟(1995.07- ),女,湖北襄阳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李忠伟(1974.08- ),四川安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