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监管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直接导致城市里面的人口基数急剧增大,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城市里面的垃圾数量成比例增长,这是社会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采用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可是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垃圾数量,且产生许多问题,对城市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的建设。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监管对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简要叙述了城市生活垃圾对城市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以便于城市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城市化进程;监管;文明建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迎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且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城市里面的垃圾数量成比例增长,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倘若这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不但会在不同程度上污染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还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得当,将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文明形象的设立,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城市和谐。随着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也不断的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也加强了相应的监管工作,为城市居民带来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城市生活垃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降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破坏城市文明形象、社会稳定与城市和谐。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简单讲述:
城市生活垃圾会占据部分城市周边偏僻地域的空间,随意放置的城市生活垃圾会给城市带来较大的压力,垃圾的填埋也需要很大的空间。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比如说刮风下雨等天气。在刮风的时候,被暴露在外的城市生活垃圾会随着大风飘散,大大增加了后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并且混入空气的粉尘对大气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降低了城市周边偏僻地域的空气质量;在下雨的时候,被暴露在外的城市生活垃圾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渗入到土壤当中,可能会将重金属离子引入土壤当中,对土壤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处理技术并不是很成熟,一旦造成了深层次的伤害,很可能就是永久性的,甚至会导致农耕土壤无法继续耕耘或者种植出的五谷有毒。被暴露在外的城市生活垃圾还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汇入居民用水的水源里,严重的污染了水质,对水资源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杀死水中的水生生物,减少生物种群,水中的水生生物难以发挥各自的作用,导致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城市生活垃圾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降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
1.垃圾卫生填埋技术
现阶段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以垃圾卫生填埋技术为主,依靠的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而且对垃圾类别也没有十分明显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含水率不宜过高,因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含水率一旦过高,就会随着土壤结构渗透到地下,对土壤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其二就是填埋的城市生活垃圾不可以是重金属或者是有毒会造成污染的物质,会将重金属离子或者是有毒会造成污染的物质引入土壤当中,导致农耕土壤无法继续耕耘或者种植出的五谷有毒。因此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填埋之前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垃圾焚烧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高温焚烧处理。在垃圾焚烧处理室内,通过高温将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质全部燃烧,然后进行环保无害的灰化处理。并且在对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蒸汽,这就可以利用蒸汽能发电,将城市垃圾焚烧产生的蒸汽导入汽轮发电机中,引发汽轮发电机发电,将蒸汽能转变为电能,达到了资源节约的目的。但是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也有自身的劣势,才会导致这一技术并不能大范围使用。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主要的缺点有三个:一是垃圾经过焚烧处理排放的气体会对大气产生很大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是受到国内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燃烧后的残渣处理以及焚烧垃圾使用的设备都存在不少的技术壁垒,需要研究人员将这些技术突破;三是有部分城市垃圾的含水率过高,在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时不能处理完全,依然会有很多残留物剩下。但是由于近些年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大众的关注,我国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垃圾处理堆肥技术
垃圾处理堆肥技术,就是将可降解垃圾进行生物降解处理,利用微生物与可降解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把可降解垃圾进行垃圾处理堆肥处理,把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而可降解垃圾进行垃圾处理堆肥处理后就会产生腐殖质,这种物质可以作为肥料混合在泥土当中,增加土地的肥沃程度。这一垃圾处理堆肥技术适合容易腐化的有机垃圾,比如说动物的粪便等。但是如果垃圾当中包含许多重金属离子或者是不可降解以及难以降解的物质,比如说合成塑料这一物质,这一类城市居民垃圾就不能够利用垃圾处理堆肥技术。但是垃圾处理堆肥技术也有自身的劣势,才会导致这一技术并不能大范围使用。垃圾处理堆肥技术主要的缺点有三个:一是前期对城市居民垃圾进行分类的工作量很大,现在很多垃圾都是复合型垃圾,这一类垃圾需要经过很多繁琐的工序才能将其完全分类;二是投入的资金很多,由于工作量的原因,投入的时间也需要很多,给相关工作带来很多时间成本上的限制;三是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堆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堆肥后的残渣处理以及堆肥使用的设备都存在不少的技术壁垒,需要研究人員将这些技术突破。就我国目前的垃圾处理堆肥的情况来看,堆肥处理后肥料中的杂质含量比较高,肥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堆肥之后产生的残渣处理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整个堆肥处理过程当中容易污染土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国目前采用垃圾处理堆肥技术的比例越来越低。 三、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管措施
1.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力度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能取得很大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垃圾分类工作做的不到位,相比于亚洲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或者是日本来说,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做的确实不够细致。目前我国将垃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回收垃圾,另外一类是不可回收垃圾,可是这样的工作量是远远不够的。就拿日本的垃圾分类来说,日本将生活垃圾称为“废弃物”,废弃物分成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三大类,生活垃圾属于一般废弃物。日本的垃圾主要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一般垃圾,包括厨余类、纸屑类、草木类、包装袋类、皮革制品类、容器类、玻璃类、餐具类、非资源性瓶类、橡胶类、塑料类、棉质白色衬衫以外的衣服毛线类;二类是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报纸 (含传单、广告纸)、纸箱、纸盒、杂志(含书本、小册子)、旧布料 (含毛毯、棉质白色衬衫、棉质床单)、装牛奶饮料的纸盒子;三类是不燃性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铝罐、铁罐)、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四类是可破碎处理的垃圾:包括小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长链状物(软管、绳索、铁丝、电线等)。
我国应该向其他国家学习垃圾分类整理方面先进的技术,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才能提高后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效率。要想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加大监管力度,如果有必要的话,需要通过政府立法,把有关规定强制执行下去。而且要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整理的宣传力度,跟大家详细讲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整理不当造成的危害。最后一步就是要技术人员突破相关方面的技术壁垒,相应的垃圾处理设备和处理技术也要跟上,才能提高后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效率,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
2.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
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已经进入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渐成熟,构筑一个信息全面、数据共享、条块互通的监管平台,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监管水平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为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进程,就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人工智能技术加入进来,研发一套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算法,发展自动化数字化监管平台,将所有数据信息统一整理并进行分类分析,对垃圾处理点全面布控,提高垃圾处理工作效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信息收集的客观性。
3.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减少监管阻力
虽然说政府加大了城市垃圾监管力度,可是只能小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城市居民意识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紧迫性,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强化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以便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只有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意识到这一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要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力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减少监管阻力,才能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效率,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對策[J].民营科技,2016(01).
[2]蔡东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37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