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小学的积极心理品质,随后介绍了小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培养目标,最后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措施,包括全面挖掘各种培养资源、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形成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科学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培养策略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以积极心理理论为基础,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其实现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特性和积极主观体验,通过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和不同阶段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可塑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生心积极心理品质特点
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在后天环境氛围和先天潜能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专属于人类的高级潜能体现,包括投入度、集中度、希望、乐观、满意度和幸福度等情感。这种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情感发展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对一个人的生活规划和幸福指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相关心理专业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可以分为十三种积极积极心理品质和六大维度。其中的六种维度分别是超越、灵性、节制、正义、人性、勇气和智慧。想要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稳定的人格,应该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与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行为过程,同时还是小学生获得情绪体验的必经之路。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培养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变好,学生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在环境的熏陶下,学生性格也越加任性,不愿接受各种管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这对于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角色变化特点是从学前阶段转入学龄期,按照相关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世界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为此应该培养其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够维持学习热情,培养其基础技能和知识,为日后生活奠定基础。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则需要重点培养其领导能力,可以使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为同学服务机会,或让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分工合作。此外,还要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自身责任意识,比如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为一名大哥哥、大姐姐,为此可以通过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法,促进高年级小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照顾自己的负责对象。同时还需要帮助高年级小学生培养诚实授信良好品质,引导学生讲事实、说真话,使学生了解到诚实是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帮助学生养成回顾自己所做的事情, 进行自我检查等习惯,在完成当天作业前,不会干其他与学习无关内容,做到认真听讲。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挖掘各種培养资源
首先应该全面挖掘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借用大众传媒积极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形式也越加多样,主要包括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形式,而影响范围较广的传播渠道是网络,并在所有的传播渠道中脱颖而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播媒介已经打破了时空界限,其操作性能较强,具有突出的形象化特点,但存在真实性不足的问题,因为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大众传播媒介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宗旨,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自身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不断成长,为自己成长发展服务。同时还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将大众传媒当做一种学习的手段,而非娱乐的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是利用成功人士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一名成功人士都拥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策略、信念、热情和活力,能够积极传达各种积极信息,拥有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为此学校应该组织社会中的成功人士走进学校,或通过当地文化机构开展个人报告会,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人士近距离相处的机会,利用成功人士身上的那种积极心理品质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最后对学生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可以在社区内创建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并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或积极乐观的人员负责,该机构的负责人需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主动开展相关心理教育活动。在开展活动和制定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迎合小学生家长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为家长定期提供心理教育辅导,增加积极心理宣传力度。
(二)结合家庭教育优势进行品质培养
在利用家庭优势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是形成积极形式的家长教育模式。在众多的教育方式中,最能够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是积极教育模式,积极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探索、鼓励和温情为主要手段,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多多给予学生以尊重、信任、赞扬和鼓励,同时与学生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交往,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也是围绕父母为中心。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亲子关系为基础,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家长实施积极教育,能够给孩子带来一种愉悦感和安全感,孩子处于和谐环境氛围下,能够更好地接受父母教导,这种情感背景也能够帮助父母提高教育水平,将积极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父母应该先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才能推动孩子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第二是抓住家庭教育机会。在进行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随机性教育时机,而优秀的家长通常能够抓住其中各种机会进行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健康方向成长[3]。在学生日常行为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时、大众媒介中传播正能量信息时、假期玩耍中、生活中诞生各种积极榜样时,家长可以抓住机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说话习惯、做事风格和语言行为教育学生,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需要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朝着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前进。在生活中,父母之间或各个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为认知上的差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体现出态度和情绪上的差异,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便会倾向于袒护自己的家长,并对批评自己的家长产生一种气恼的态度,在这种条件下,便会对家庭的和谐氛围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三)形成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
第一,需要不断健全小学心理教育机制。小学教育应该充分结合国家教育要求,形成心理教育中心,并设置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而心理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便是为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指导,为学生进行人格测评,积极心理学这门学科比较严谨,在测评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同时心理教育中心还需要将心理健康课程和单独心理指导进行有机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单独指导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积极心里态度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完善學校中的心理教育基础设施,使其能够满足积极心理教育要求。保证每学年各个年级的心理课时不低于十二个小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
第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其实是学校中的隐藏课程,尤其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校园文化的作用也越加突出。为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渠道的自由优势,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日常当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定期更新校园网中的心理知识,组织全校教师建立微信交流群,促进一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确保能够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心理疏导。为班主任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富有心理教育资质教师成为心理教育中的得力助手。第三,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形成家长顺畅交流通道。在实施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和家长进行交流,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能够达成相同的意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交流方式也逐渐增加,家长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动态,如果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当中。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直播网或校园网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并通过转播或直播的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教育观,传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带领家长形成积极型家庭教育,通过家庭和学校两种渠道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四)科学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在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为日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做好准备。
第一,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全部,激发自身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潜能的发挥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类行为活动缺少弹性,以及在惰性心理的影响下,会进行固定的反应。针对这种特点, 想要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应该先准确的认识自己,形成一种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感觉,比如自己对于某一物质或事件的真实看法,掌握自己的情感变化,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掌握自身缺陷,提高自控能力,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可以真诚地接受自己的所有。同时还要学会怀疑和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绝不盲从,可以将自己的创意付诸于实践行动,同时体会成功的快感[4]。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用理性的情绪治疗方法,通过积极兴趣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理性情绪治疗能够帮助个体解决因信念因素所导致的情绪低沉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各个事件所产生的情绪,通常并非是行为本身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而是在认知、了解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因此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提出了理性的情绪治疗方法,主动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积极思维,并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第三,组织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团体公益活动,积极心理学生本质内涵是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于积极组织系统内生成积极心理品质。在该理念指导下,需要小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活动感受快乐的情绪,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着重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是小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学校努力的主要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助力,共同分担学生培养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源,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维护学生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唐名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29-30.
[2] 李媛媛.心理健康课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辽宁教育,2018(14):56-58.
[3] 陈天才.文明礼仪教育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4] 张文娟,吴伟琪.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7(05):56-61.
作者简介:高银喜(1976.10- ),女,汉族,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班主任德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4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