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越来越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首先深度解释了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就目前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了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初中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体系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教育部在2014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随即《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2016)中提到,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由“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该文件中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这四个维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然而在2018年最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8)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依旧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为了五个维度,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五个维度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四个维度一脉相承,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学习英语的基石;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内涵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而初中作为高中的衔接,其课程目标必然会向“学科核心素养”靠拢。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就是英语课程“工具性”的要求,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人文性”的要求,它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同声翻译技术得以实现,英语的“工具性”价值正在相对弱化,能够流畅运用英语的学生更体现出的是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识字学科,其“核心素质”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赋予英语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实现可持续学习;第二层: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是主动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是大脑和阅读材料间的高频双向互动过程。阅读是先对文本进行接收、解码,再通过大脑的分析、概括等深加工,最后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步走,其实是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圆满完成,首先在接收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句式;其次在深加工阶段,要求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最后的输出阶段,需要经过学生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有价值的解读。因此,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学生在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了解文化内涵,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同时深度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的有效途徑。
  二、英语教学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普通初中的英语教学策略被许多人所诟病,尽管“应试教育”大环境起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有部分初中的英语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充分说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提出教学策略的思考之前我们必须认清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阅读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情态度比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更为重要,尽管这个观点可以取得大部分教师的强烈认同,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他们更看重短期效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愿意花精力放在阅读文本的背后文化含义上,对文章的解读以正确答案为向导,解读没有深度,看重文本中的词汇、句式,讲课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埋头机械抄写老师要点,课堂气氛欠佳,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也浮于表面,大部分学生基于考学压力,硬着头皮学习。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英语成绩相比较其他文科科目而言,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严重,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产生的,英语作为一种与我们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完全陌生知识,依靠学生的自身经验很难产生建构,加之目前的教学方式很难在授课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建构,英语成绩极低的情况常有发生,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便受挫,学习兴趣再难被提起,一开始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到后面越来越难学习,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干脆放弃。
  (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形式落后
  大部分初中受升学考试的影响,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英语教学的目标以提高成绩为第一目的,往往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英语阅读教学传统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可以比较高效的提升整个班的成绩,但这里的“成绩”不能与“能力”划上绝对的等号,成绩的取得更多是教师、学生的“体力”付出,即是一种依靠反复做题,死记硬背的劳动所得。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容易将“阅读”变成“词汇、语法”教学,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将大量的精力用在词汇的扩充,句式的分析讲解上,对于文本的整体没有较好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文化深度了解,一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只是枯燥、零碎的单词和语法,教师再进行大量的语法、单词操练加强记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条件反射,同时,学生通过无休止的机械记忆进行复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这也就是很多英语分数高的学生一旦让他们开口说就慌张的原因,虽然有部分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加入小组讨论、课前分享等分享环节,但在互动之前没有给予适当引导和充分的时间,使得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比较沉默,而讨论的最终结果不具有开放性,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使得互动课程流于形式,得不到预想的效果,久而久之收益低下的互动课程被替回。   三、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策略思考
  (一)互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年纪比较少,英语阅读课程对于他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兴趣极易受到打击。互动式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实效性而于实践中创设的新颖教学策略,在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要注重三点:第一,授课内容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教师必须了解班级的共性兴趣点,将这些兴趣点有效的融入到英语学习的阅读材料中,从而容易产生有效的建构点,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授课过程制造适当的紧张感,心理学家发现,即便是被公认习得程度良好的学生,在面对提问时,也会呈现出相应程度的紧张感,当教师设置一个难度恰当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然出现紧张感,而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比较容易取得回答成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得英语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第三,对学生的适度表扬,教师制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气氛,在互动过程中,可以采用正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
  (二)讲好英语故事,升华学生感情态度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积淀,了解一门语言必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否则我们学习的英语就是中式英语,是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英语,我国一直将英语放在学科学习比较重要地位,每一位学生基本有6-10年的学习英语时间,但为什么还是存在有许多学生只能使用最基本的简单词汇?那是因为在英语教学时,许多教师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讲解,一味追求高分,将英语分割成碎片的,机械的知识点。使得英语学习变成机械记忆的体力劳动。而初中生才刚接触陌生的英语,如何将学生激情澎湃的引入英语新世界的大门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时的应该赋予每段文字一个“美丽的故事”,努力讲好英语故事,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感性认識,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语言博大精深,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本着为学生将来的长久学习打下夯实基础的教学思想,精耕细作去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李明远,彭华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4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