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稀缺原理分析贫穷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贫穷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由于一系列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情况,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等不发达的地区。贫穷的本质是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长远规划,农民群体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信息的缺乏阻碍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从农民的角度分析贫穷的原因,稀缺原理在农民的行为中充分反映,运用稀缺原理分析贫穷现象能够提供更多发展思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将扶贫落在实处,稳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贫穷;稀缺;收支
一、农民的生活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十六大以来,推崇构建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生活方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族部落存在差异,经济来源、农业作物、文化活动、精神状态等各有不同。
(一)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的收入主要有农作物(玉米、西红柿、豆角、小麦、土豆、西瓜、香瓜、果树等)收入、养殖业、个体经营收入、手工艺产品收入、外出打工这些来源,而一般家庭会有一项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家庭劳动力外流、本村劳动力数量少、妇女和老人大量务农、单纯销售农产品等受市场影响大、收入来源单一、制作产品市场认可度低、农民工就业难等现象反映了现在农村家庭面临的问题,农民缺乏有效、稳定、持久地致富途径,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本土发展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二)农民的支出项目
社会网络紧密交织,人与人之间联系密切,人情支出在农民生活支出中比重很大;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很多农村家长的共识,家庭收入水平低,孩子要上学并保障学习质量导致教育支出不断上涨,教育私人成本相对收入水平来说弹性不足,补课费、陪读费形成新的支出压力,此种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教育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消费类型发生转变,对穿衣打扮、文化教育等享受和发展型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二、为什么贫穷的现状难以改变?
大众的污名化认识对于农民贫困的改变而言毫无益处可言。贫穷的本质是缺乏长远规划和对未来的信心,农民很难有更远的期望;穷人长期贫困、处于劣势状态,不一定是智力低下或者努力不够,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贫穷的界定
一般意义上,贫困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正如陆小华2000年做的总结,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指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处在匮乏状态,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背景,对贫困有不同视角的认识,如贫困的经济内涵、对贫困的人文关怀、对贫困的宏观描述、微观刻画等,莫衷一是。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方面入手定性描述贫困已渐成共识。
在我国,相对贫困指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尚有较大差距的一种生活状况,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产生的贫困;绝对贫困主要针对那些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而言。
(二)从农民的角度分析陷入贫穷的原因
贫穷问题原因错综复杂,由来已久。政府政策制度、地理位置、空间结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农民自身等多个维度都有影响。穷人处于经济贫穷状态,其余与他人相差甚微。穷人与其他人一样,都有相似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其他人理性多少——正好相反,因为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在作选择时非常谨慎。我們应客观的观察与反馈,也许做不到根除贫困,但却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本文主要通过从农民的角度来探寻贫穷的原因。
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在已有的认知下极其容易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并且这种观念又需要很久才能得到改善。有些农民会选择外出在建筑工地、楼房、桥梁工程等地打工,但是没有“关系”的农民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打工机会,拖欠工资的问题时有发生;在农村往往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另外,他们的视野狭小局限,往往难以将提前的保险措施置于自己的视野之下,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被置于带宽之外。穷人存在稀缺心态,并且他们的执行力和控制力更弱,缺少带宽。
农民身上肩负着许多责任。农民的生活本身就很困难,为了满足基本需求都需要竭尽全力,他们在时间、精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稀缺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在一些小细节的源头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现在物价水平越来越高,时代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远远超出想象,农民表现出与时代发展的脱节乃至格格不入,可是他们仍需非常努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有一席之地,才能衣足饭饱,让子女接受更好地教育;他们责任重大,不仅是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
一些为穷人提供服务的市场逐渐消失。他们在存款贷款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并且医疗保险面临很大的问题。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启动一个良性行为的时候,不要害怕必要地付出,我们应该做到持续的坚持才能够逐渐摆脱贫穷困境的束缚。摆脱贫穷需要引导,也需要想法和信念持续地做下去。
三、漫漫脱贫路,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
脱贫之路漫漫,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可以通过一步步改善穷人的生活,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第一,可以通过增加农民就业培训、农业技术辅导提高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专注于自身的问题,会形成管窥心态,他们缺的不仅是钱,还有带宽,带宽对于穷人学习必要的技能十分重要。但是教农民科学知识应考虑实际情况,农民的带宽有限,知识范围有限,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也有限,直接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语言告诉他们具体的操作经验更加实在。 第二,稀缺具有双面性,我们应该对它好的一方面进行积极的运用,通过在一些问题上给予限制,有了限制,就产生了稀缺,而稀缺又可能让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更好的管理。了解农民,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不仅仅要关注教的角度和高度,更要关注其所思所想,真正实现农民知识、技能高效提升。
第三,改变限制结构让限制手段更加有效,影响人们的行为。每个人的认知精力及在自己视线中的思考范围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剔除什么,而是节约带宽,改变限制结构,让更多对农民有利的信息和关注点进入他们的视野,让限制手段更加有效。
第四,正确处理余闲,明确管理,确保它的存在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不断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我们发现农民从事种植业等劳动是分时间段的,在他们有余闲的时间段就可以多做一些别的工作,提高收入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适合的择业信息必不可少。
不可否认,农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教育,知识水平低,从扶贫到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发展战略的转变,更是发展思路的革新。俗话说,“救急不救穷”,现在要做的不是给钱或者是创造一些暂时的增长,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农民的角度分析他们的所需所想,稀缺心态、管窥、带宽以及余闲时间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农村脱贫致富、跟上时代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支持,但是如何运用地区优势、学会造血才是摆脱贫穷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农地.张新光: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变迁60年回顾与反思.
[2] 徐勇.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2,经济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阿比吉特·班纳吉,艾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M].中信出版社,2013:4,1.
[4] 赛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丁谦.关于贫困的界定[J].开发研究,2003(6):63-65.
[6] 王今朝,蔡星.中国贫困根源的结构性分析与治理对策[J].学术探索,2016(09):31-36.
作者简介:张洁(1997- ),女,山西忻州人,本科生,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在读;袁圆(1998- ),女,山西晉城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