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人口日趋社会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多,养老状况堪忧,面临生活照料质量低、医疗康护不到位、精神慰藉常缺失等难题。为破解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境,应通过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提高生活照料质量,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提升医疗康护质效,构建心理服务体系,营造“老有所乐”氛围等途径,提高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disable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situation of aged providing is worrying, facing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quality of life care, inadequat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often lack of spiritual comfor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bled elder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amily aged providing fun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are,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build a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and create a "happy old age" atmosphe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disabled elders.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Keywords】disabled elders; aged provid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8-0080-03
  1 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
  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增强,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攀升。《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我国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4063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1个亿[1]。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难题之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大部分失能老人集中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总体水平仍然低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亟待关注和改善。
  失能老人是指由于年老体弱或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群体[2]。就生活自理能力而言,目前学术界通常按照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采用的6项指标,即吃饭、穿衣、洗澡、上下床、上厕所和室内走动予以判断,其中1~2项失能即为轻度失能,3~4项失能则是中度失能,而5项及以上失能就是重度失能[3]。
  2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文调研对象为非五保户的失能老人,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安徽省亳州市4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13份。问卷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生活满意度、养老方式、养老需求和改善性建议等。
  2.2 实证分析
  参与本次调研的失能老人中,男性占76.4%,女性占24.6%。在年龄分布方面,平均年龄为71.9岁,其中60~70岁的失能老人占比为48.2%,70~80岁占比为36.6%,80岁以上占比为15.2%,失能老人高龄化趋势明显;在经济收支方面,96.4%的失能老人无直接经济收入,靠儿女和亲属赡养,患慢性病需常年服药的占比为89.7%,失能老人的经济状况一般;在养老方式方面,由配偶照顾的失能老人占比为44.2%,子女轮养的占比为55.8%,居家养老是失能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3 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境
  3.1 生活照料质量低
  据调研可知,负责日常照料失能老人的主要是其配偶或子女。调研中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龄为71.9岁,而负责照料失能老人的配偶一方也年事已高,尽管生活尚能自理,但由于机体老化和患有慢性病,因此,独自承担照顾失能老人的任务相当艰巨,而其子女或无能力赡养老人,例如,伤残、患精神疾病、离异离家,或只是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走访中发现这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环境较差,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持续外流,出现了农村空巢化现象,也导致照顾失能老人的人手短缺。对于子女轮养的失能老人群体,调查显示照护者大多数是留守在家的儿媳,她们除了要照顾老人,还要料理家务、帮子女抚养孩子、兼干农活和打零工等,生活负担较重,由于其时間精力有限,在日常生活中仅能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吃住条件,而无法提供精心的生活照料,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难以及时周全处理。   3.2 医疗康护不到位
  参与调研的113名失能老人,轻度失能者占比20.3%,中度失能者占40.6%,重度失能者占39.1%,其中,患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比高达82.4%。在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失能老人对医疗康护的需求最为迫切。在医疗诊治方面,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失能老人家庭经济不宽裕,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和贫困户大病救助政策等医疗保障措施,但还是存在部分失能老人送诊不及时、救治不到位的现象。在康复护理方面,对于大多数失能老人来说,系统专业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病重症护理直接影响老人病情恢复程度,而日常的专业护理则是缓解老年慢性病症以及预防轻度失能向中度、重度失能转化的重要方式,更是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有效手段。在本次调研中,负责照顾失能老人的人员均缺乏康复护理的专业知识技能,难以胜任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工作,故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
  3.3 精神慰藉常缺失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起居和医疗保健,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充分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这才是“老有所乐”的应有之义。在走访中发现,由于长时间经常性缺失精神慰藉,大多数失能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无用感,老人失能后,丧失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由自主活动转变为被动求助,认为自己不仅不能帮衬子女照顾家庭,反而还需要家人照顾,成为家庭的拖累,进而内心产生强烈的无用感,自我价值感较低,存在严重的思想包袱;二是孤独感,部分失能老人行动受限,甚至常年瘫痪在床,社会交往活动受到严重阻碍,连与人说话聊家常都难以经常实现,有些失能老人即使与儿女子孙生活在一起,但家人往往忽视老人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老人便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由以上可知,精神慰藉的经常性缺失将直接影响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
  4 改善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提高生活照料质量
  当前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通过采取多项举措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是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制定乡规民约,宣传孝道文化。俗话讲“百善孝为先”,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各地应制定乡规民约,大力宣传孝德孝行,例如,张贴标语、表彰先进典型,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的氛围。二是助力乡村振兴,留住家庭养老主力军。当地政府要搭乘乡村振兴政策的快车,挖掘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既是留住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的根本之计,也是蓄满家庭养老主力军的有效策略。例如,调查走访的四个村,在几年的光景里,完成了村集体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和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种植可观赏可药用的中药材,依托亳州市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政策利好优势,大力发展“中药农业+观光旅游”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稳定的收入。近几年,青壮年劳动力回流趋势明显,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强化,失能老人享受的生活照料质量相应提高。三是多部门成立联合援助组,增强失能老人家庭养老动力。建议当地民政、养老办和残联等部门成立联合援助组,设置领导小组,专人专职专用,定期登门探访子女无能力赡养的失能老人,设法解决失能老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对于家庭无法提供正常生活照料的失能老人,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养老政策,充分征求失能老人意愿,为失能老人入住乡镇敬老院开通绿色通道,这是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质量的可行性方案。
  4.2 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提升医疗康护质效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实践证明医养结合打破了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的传统壁垒。医养结合是适合失能老人的新型养老路径,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有利于提升失能老人的医疗康护质效。一是组织定期免费体检,建立失能老人病情档案库。大多数失能老人患有老年慢性病,是可预防、可控制和可缓解的。建议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定期组织免费体检下乡活动,根据老年人体检结果,分级梳理记录病情档案,尽可能地控制减轻失能老人的病情,同时,最大化预防机体尚且康健的老人向失能转化。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送诊上门服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家庭医生帮扶制度,针对适宜居家医疗养护的失能老人,设定家庭病床,落实送诊上门服务,这就简化了失能老人道医院就诊的烦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一定的医疗经济负担,从而达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是宣传护理知识,组织技能培训。在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的背景下,树立全民养老护理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顺势而为,拓宽宣传渠道,重点动员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参与专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就业支持。此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实效,而且为探索建立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中心和配备专业护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4.3 构建心理服务体系,营造“老有所乐”氛围
  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为失能老人构建心理服务体系,保证失能老人心理健康,是“老有所乐”的基本要求。第一,家庭夯实基础。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心声是希望和家人多聊天、经常参与家庭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家人中获得存在感和被需要感等,如果这些简单直接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往往就是对失能老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要发扬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多关心失能老人的心理状态,夯实失能老人心理服务体系的根基。第二,社区搭建平台。鉴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建议分片区建立社区老年之家,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例如,牵头组织专人到失能老人家里串门聊天、排忧解闷。第三,社会传递爱心。由相关部门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招募志愿者,精心组织安排文娱活动,把爱心活动送到失能老人面前、床前。通过采用以上方式关心帮助失能老人,让他们心有所期、心有所盼,对未来生活抱有更美好的愿想。
  【参考文献】
  【1】党俊武,魏彦彦,刘妮娜.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蒋华,花硕,刘涛.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9(18):2211.
  【3】中國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26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