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馆藏文献建设的有效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蓓蓓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文献;资源整理;策略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日渐普及,构建起更为典型与成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文章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馆藏文献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既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推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2-0102-03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必须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的文献支持。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更为高效与智能,必须对海量且激增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筛选,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馆藏文献建设的重视程度,基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思路,使馆藏资源从单一的传统文献资源向包括传统文献资源在内、融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信息资源综合体转变,加快“现实+虚拟”的馆藏建设。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意义
  馆藏文献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管理与建构的基础工作,文献资源充足稳定才能保证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辅助功能的发挥,馆藏文献建设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馆藏文献建设,特别是在文献信息激增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实现馆藏文献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梳理并剖析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馆藏文献建设的有效策略,通过优化配置文献资源及合理安排文献资源经费,提高馆藏质量和效益。网络时代对应的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馆藏文献种类的补充与丰富,建设电子数据库、特色馆藏文献資源数据库,构建集查询、检索、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阅读平台,使高校师生能够摆脱传统馆藏服务中时间和地域的客观限制,让他们享有信息检索与下载使用的自主权,提升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效率,提升高校读者的满意度。
  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两大影响
  2.1 影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更为多样,除了传统的纸质印刷型文献,还涉及数字化文献、电子文献等,非印刷型信息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对高校图书馆原有的馆藏文献结构造成一定冲击,网络渗透明显,更多的读者开始选择电子阅读,更加倾向于进行数字化检索。
  2.2 影响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文献建设流程相对繁杂,从文献预定、文献购买到文献的交换入馆等,周期较长,高校图书馆对采购的文献资源享有永久使用权和所有权。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流程有所简化,图书馆借助网络就可检索并获取信息资源,但不享有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延伸到文化领域,出现了网上书店,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网络、网上书店等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做好不同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获取方式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从源头上保证馆藏文献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藏”与“用”的矛盾突出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提供必要的文献支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及科研等。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忽略读者的需求,导致藏书利用率低。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中必须凸显自身特色,在实践中明确自身的馆藏建设原则。网络环境为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提供了信息支持,而对于海量的信息资源筛选必须契合自身的馆藏建设原则。在网络的冲击下,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重藏轻用”到“藏用并重”再到“为用而藏”的转变,但“藏”和“用”这对伴随图书馆的出现而产生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解决,网络环境的刺激使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经费有限,难以兼顾文献的知识性、学术性等收藏目标与读者借阅需求的满足目标。以网络为依托的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备受关注,其虽然使用灵活但保存难度大,而传统馆藏文献建设模式在文献的保存上更具优势,如何协调二者的比例,是解决“藏用”矛盾的关键,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2 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也更加突出专业化特色,而这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中必须凸显自身特色,走特色化文献资源建设之路。而从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实际来看,虽然图书馆尝试开展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但力度较小,建设规模不大,使用效率低,特色化不够明显,管理不够科学完善,高校师生无法享受到便捷、共享的特色文献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受“小而全”“大而全”思维的影响,形成了片面追求图书数量而忽视图书质量的倾向,对应的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海量化、零散化与无序化,求全观念使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得不到重视。
  3.3 缺乏馆际互动和资源共享意识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必须跳出自我局限,加强馆际交流与互动,逐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也是新时期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有了现实可能,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避免文献的重复建设。但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意识较弱,在馆藏文献建设中往往各自为政,文献共享依然是零散的、自发的和不规范的。各高校图书馆交流不畅,购买的自动化系统不能相互兼容,阻碍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推进。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化举措
  4.1 基于读者诉求优化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是衡量馆藏文献建设水平必不可少的指标。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逐渐实现了“重藏轻用”到“以用到藏”的转变。读者的文化阅读需求是多样的,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阅读载体等,虽然网络对纸质文献的冲击较为明显,但纸质文献依然是最基本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要确保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占比的平衡。高校图书馆必须关注读者诉求,充分考虑到后期的利用问题,不断优化藏书结构,突出重点,建成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宽度、主辅结合、交叉渗透、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还必须考虑到高校师生的实际诉求,广泛收藏重点学科的各类型、各载体的文献,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献,对非重点学科的文献应分层次、按比例收藏。基于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也要关注现有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建设中文图书、西文图书、中文期刊、西文期刊等信息数据库,优化高校读者体验,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利用率。
  4.2 強化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必须突出特色,紧抓专业文献和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打造特色化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提升馆藏资源的价值。不同高校都设置有特色专业,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基于这些特殊因素强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中关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专业特色等,打造了《农大学人文库》阅览室,接收农大师生赠书,收集农大教职员工及校友的学术著作以及其他重要文献和手稿,最终形成农大特色资源库。馆藏文化特色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其优势所在。综合来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建设可以考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地区文化实际、图书馆建设实际和读者文化需求,结合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地域优势、特色专业优势等,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权威性,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文献服务。
  4.3 强化馆际合作,带动资源共建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认识局限,加强馆际沟通与交流,强化各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动与合作。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获取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协调与合作,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流通,提升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各高校图书馆的协调与联合涉及采购、文献的存储等,可分担各馆馆藏文献建设的风险和压力,减少重复订购和资金的浪费。各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协调与合作还体现为联机编目与联机检索,各高校图书馆在编目时可以根据标准书目数据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完成自身任务,并及时发布、传播其他文献信息,而联机检索意味着馆际联盟的读者可以根据网上提供的动态反映文献管理情况的信息,查询、获取所需文献资源,并促进文献的共享。任何一家高校图书馆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面收藏所有学科的文献资源,但可以借助资源的共建共享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献需求。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使信息资源合理分布,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
  参考文献:
  [1] 白榕.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7-19.
  [2] 李颖.网络时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4):115-116.
  [3] 谭衡亚.网络时代的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236-237.
  (编校:崔 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