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現代社会,消费已经完全不能与人们生活相分离。从国家层面上,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从个人层面上看,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追求个性符号、受同学名人影响、精神追求较低、网贷现象突出等现状,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原因分析,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着手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6.1+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5-0131-02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活状况和价值观等在消费活动中能够明显地展现出来。在当今这个日益发达的信息化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学生早已处于其中,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大学生这个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群体,由于缺乏经验,对一切又充满好奇,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养成不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引导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消费能有一种积极、严谨和健康的态度。这一研究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大学的消费氛围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 网络环境下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
  (一)追求个性符号消费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上商品种类多样,能满足各种消费需求,这使大学生的个性消费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中表现显著,突出自己的个性已经在大学生中比较认同,而当代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人格解放提供了催化剂,提供了平台。消费者行为已经成为人们识别和归位自己、识别和分类别人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对金钱的概念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他们的消费观念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不足和不自信造成他们想用物质来掩盖自己,展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这样他们的心理才能得到平衡。然而,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有与别人攀比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始找一些途径,如向朋友同学借钱来获得内心平衡。
  (二)受同学及名人的影响明显
  大学是人口密集的消费地,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迅速崛起,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名人消费行为的影响。网购时他们其实是一种没有计划、没有思想、难以控制的即兴消费,没有考虑好就买了许多自己有时候根本没用的东西,很浪费。当同学或室友购买某种较好产品时,其他成员会跟风,当浏览网页时,某明星的穿着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今天的网络支付是一种非现金支付方式,使消费者对支出花费的感觉不明显。当在网络消费时,大学生基本是一个人进行的,喜欢就放进购物车后付费,旁边没有人阻挠,易造成冲动性消费。
  (三)网络消费时精神追求较低
  网购过程中大学生选择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的频率很高,其次是电子运动用品、化妆护肤用品以及零食等。有数据表明,虽然大多数学生在消费中都买学习用品、但比例却不怎么高,他们对物质的享受比对精神的享受更明显。当前社会发展很快,网上商品种类多样,眼花缭乱,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上买东西,在这个沉浸在物质享受,而精神追求却不怎么重视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精神比较贫困。
  (四)大学生的网贷现象突出
  过度的消费衍生出网络贷款问题,一般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都不怎么够用,无法满足他们潜在的消费需求,有些媒体为了“寻求理由,就会夸大产品宣传,宣传产品的名牌效应激起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愿望。”而随着网络信贷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通过这个渠道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健康的消费观等原因,导致最近几年网络信贷安全问题经常发生。网贷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是缓解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满足了其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可能是背上承重的债务负担,心理压力大,最终不堪重负,出现自杀、跳楼等不良现象。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今社会的消费氛围倾向消费主义,大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由于认知能力相对有限,思想水平还不高,所以他们的消费观很容易受到影响,这导致他们容易被消费主义带动。打开电脑、微信、淘宝等媒体时,各种广告无处不在,总是不断推送消费广告等消息,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丰富的资料信息和精神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时不时地会受到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接触比较频繁。在网络时代,同学朋友之间通过QQ、微信、微博联系越来越密切,很方便,从而形成了自由的信息交流环境,但是这些小团体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很大。在互联网时代,同学之间日常联系频繁, 谁在网上买了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都很羡慕,想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从而引起攀比心理和冲动性消费。大学生不好的消费行为与学校教育也有关。在我国,高校很少有类似的讲座和相关课程,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第一生活圈,与他们的消费活动密切联系。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可想而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多么重要,而且家庭状况对大学生的消费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所在地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较大:城市里的大学生更注重产品的象征性价值,而农村的大学生更注重经济实用型产品;城市学生的盲目和高级消费等消费行为的频率更高。与农村大学生相比较,城市大学生网络购物需求要强一点。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大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大学生尚未经济独立,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提供,因此他们的冲动特质高低程度与家庭收入条件、心理状况等联系紧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文化素质方面来看,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和关于消费知识等不一样,从而出现的行为和心理也会不一样。从价值观念方面来看,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支配着个人行为,此外,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相关教育还不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一些不好的动机影响和诱导,一些大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上网,活动的空间有点小,上网时间没有节制,对网络过度依赖。
  三、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合理消费行为的建议
  (一)从社会层面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国家要多加强宣传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消费氛围。就大众传媒方面,大学生与互联网环境密切联系,这就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如关于消费的新闻可以对消费观做出积极的正面宣传和教育,通过长此以往的渲染,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影响,各大网站上泛滥的广告应加强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健康的消费观,公益单位可以提供相关视频剪辑或电影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消费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慢慢成为人们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定要从他们的心态入手,这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网络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学校层面
  有些学校由于地处新校区较偏僻,缺乏一定的购物环境,更多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购物,从而造成的消費行为问题可能更多一点。学校应跟随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改革相应的课程,学校领导对此类问题要引起关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高校的老师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大学生不良的网络消费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
  (三)从家庭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及父母榜样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给孩子的零用钱、生活费都要有一个适度,而且父母自己也要有一个好的消费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重视这一因素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
  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中国,要树立起重视教育的观念,虽然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生活费还算可以的。一些大学生花费大手大脚,没有节制,基本生活花费只占了费用很小比例,对电脑上网消费、服装、娱乐却占很大比例,注重符号的消费,盲目冲动的消费。还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没钱的话就借钱来花或网上贷款超前消费,从而导致不堪重负。我们应给大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并时常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摒弃那些奢侈攀比、盲目跟风、提前消费等行为,量力而行,适度消费。
  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家的主要娱乐就是上网,也许本来无意购买某种商品,但是弹出的网络广告图片以及价格的诱惑,容易让他们一时冲动,禁不住诱惑,购买了这个商品,但是之后并不适合自己,就只有放在家里了,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特别在女生当中,这种现象很常见。由于一时的冲动带来的消费,不仅浪费父母的金钱,更浪费自然资源, 所以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要保持理性,买一些适合自己并真正需要的东西,避免一时的冲动,而购买了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商品。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诱惑下要保持理性的头脑,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跣.大学生网贷:虚假需要与消费伦理[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2]陈治,王曦璟 .大学生网购冲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4):676-684.
  作者简介:
  查慧,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12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