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网络借贷模式应运而生。信贷企业借助网络平台进驻校园市场,大学生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创新信贷模式,被大学生快速接受。一些不良借贷平台则利用大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和较弱的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使大学生掉入不良网络借贷的陷阱,给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的研究分析,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快速发展,通过对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极大地满足和刺激了大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风险和隐患,网络借贷导致的大学生受骗、自杀、裸贷等事件频发。一些不法网络借贷机构诱导大学生产生过度消费心理、引发经济纠纷、泄露隐私、影响征信记录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反映出了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较弱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借贷消费行为特点、对网络借贷风险的认知情况及存在的潜在风险,探索大学生网贷消费引导对策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我们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问卷星软件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的主要模式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网络借贷的大学生占比达到33.75%,使用的网络借贷模式主要为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参与网络借贷的学生主体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而且大学生对网络借贷的风险认知较低。
1.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专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例如拍拍贷、宜人贷、名校贷等,调查中只有极少数同学使用P2P贷款。
2.校园分期购物平台。专门以大学生为消费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这种方式常常以小广告的形式出现在高校张贴栏中,受访学生中有25%使用过校园分期购物平台。
3.依托传统电商平台发展起来的借贷业务。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例如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等。网络购物是大学生购物消费的主要形式,随之产生的信贷服务大学生几乎都有所了解,受访学生中有32.5%使用过电商平台提供的网络借贷服务。学生无论在消费项目上,还是在网络借贷消费方式上都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消费具有盲从性的特点。
二、校园网络借贷盛行的原因
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给各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闲散资金,而这些闲散资金的出现则为小额贷款的出现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从而促进社会上的资金流通,也给持有闲散资金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利益。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得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平台,如马化腾的腾讯,刘强东的京东商城,马云的阿里巴巴,均是得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我国民间的小额贷款也在互联网发展的这股春風下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网络借贷平台,使得网络借贷风行一时,有一部分网贷平台瞄准了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走进校园,产生了校园网络借贷,促使了由原先的小额民间借贷到网络借贷的发展的一种变革创新。总而言之,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校园网络借贷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则是推动校园网络借贷发展前行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互联网培育的大量网民则是校园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产物。
三、校园网络借贷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
互联网消费信贷方式的不断普及,不仅扩大了消费规模,而且对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产生影响,虽然这种金融创新方式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但这对于自控能力弱、理性克制不强的学生就会产生超额消费现象,形成一种畸形的消费观念。
现阶段,高校学生有着更多层面的消费结构,包括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和娱乐消费等方面。高校学生之间必需品之外的消费比重正在逐步增加,甚至延伸到高档消费。他们相互之间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比较,这种虚荣攀比的心理是高校学生在互联网借贷平台上贷款的主要原因。
学生网络借贷手续简单,网络借贷出现后,使得学生的消费需求不断膨胀,许多学生丧失理性消费行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高校学生寻求低成本的网络借贷,甚至挑战自己的道德底线,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
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我国法律的具体规定,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当遇到校园网络借贷的侵权行为时,他们大部分都选择默默忍受,进而助长了非法校园贷平台的嚣张气焰。
1.无法正确识别“高利贷”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高利贷在本质上属于民间借贷的范畴。关于民间借贷的年利率,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即对于还未偿付利息的贷款的年利率,最高不能超过24%,对于已经偿付利息的贷款的年利率,最高不能超过36%,超过的部分法律不予保护。目前的现实情况,绝大部分的网络借贷年利率都高于36%,属于违法的“高利贷”。对于高出部分,作为借款人的大学生本可以拒绝给付,但由于不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而白白负担起了巨额债务。
2.不注意实际借款数额 在有关校园网络借贷的案例中,经常会发现校园网络借贷的合同约定与实际借款数额不一致。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百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合同约定借款数额与实际借款数额不一致,即使注意到了,却不了解法律在此方面的规定,导致其依照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要求,直接按照合同约定借款数额来偿付利息,进一步加大了自身的损失。
(三)大学生信用意识缺失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贷款平台申请贷款时,学生除了按要求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之外,家庭住址和父母电话、通话记录这些信息都是大多数平台要求填写的项目,正是这样也增加了这些信息被盗取、泄露的风险。由于校园借贷平台的放款审批手续过于简单,主要依靠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作为信用成本,有些平台为了自身业务的发展甚至放款借贷条件,使得大学生活的借款越来越容易,但由于大学生还款能力较弱,使得大学生的违约率提高,从而不利于大学生信用意识的确立。大学生存在借款到期不能按时还款的风险,大多数大学生无稳定的经济收入,缺乏自制力,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借贷平台以分期付款为由,吸引大学生借贷,而最终的还款利率却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面对较大的还款金额,而向其他借贷平台贷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措施
校园网络借贷属于一种新兴产业,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场景,使得监管难度加大。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的门槛极低,也没有对贷款的去向进行有效地跟踪,有些大学生将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甚至非理性消费,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收回贷款的风险极大,在贷款的收费标准、利率的制定和还款的期限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在校大学生的风险感知力较弱,在校园网络借贷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高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感知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引导与监督是解决网络借贷风险的关键。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觀和价值观
大学期间是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来充实自我,而不要盲目攀比,一味追求时尚潮流。作为大学生花销应量力而行,且不可超前消费。高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实践了解网络借贷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的实践活动,不但能促进大学生理解抽象事物,而且也能加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做好网络借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预防比解决更重要,很多大学生由于未按时还款产生了高额利息,事后也追悔莫及,表示如果知道后果会这么严重,一定不会办理那些所谓“低息”贷款,即便是办了也一定会按时还款。当今社会个人征信记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学校应积极向大学生广泛宣传网络借贷业务的有关知识及法律宣传,让他们了解违约的严重后果,加强法律意识。对于已经存在网络借贷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和其家长沟通。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要引导其面对现实,帮助其所办理的贷款业务,把所有办理的网络借贷业务全部列出来,和家长商定还款计划,为相关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强化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教育
开设《消费经济学》 《金融常识》 《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增强大学生掌握资金贷款、征信等的基本常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发挥主课堂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金融风险常识教育。还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宣传引导作用,高校应与消费者保护协会、金融监管机构等合作,开展有关网络消费和金融风险安全方面的讲座、知识宣传、文化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感知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开设金融理财、经济法等相关选修课程,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财知识积累、提高科学理财意识,学会如何消费与理财等。与银行、地方银监局等机构合作,开展类似“金融知识进校园”的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片,发放宣传单,有奖竞答等方式,以直观、面对面的方式向学生普及校园网络贷款的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理性的评估校园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四)构建高校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各高校要提高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行为的风险敏锐度,构建大学生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和处理机制。可以定期开展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行为的摸底调查,进行汇总记录,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应重点观察,告知其网络借贷的风险和危害,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对于具有高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行为的学生,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将实际情况如实反映给家长。校园网络借贷现象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当前新兴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乏。因此,高校对学生的风险和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认识风险,减少风险,解决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皓,刘娅.大学生网络借贷现象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87.
[2]陈华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消费金融风险防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7,(9):58-62.
[3]崔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模式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8(2):108-109.
[4]高志坚.校园网络贷款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52-54.
[5]陈励.关于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情况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98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