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是富有朝气,具有创造性的先进性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自杀及暴力伤害等事件频发,引起对大学生生命观和高校生命教育的反思。通过问卷调研,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态度、生命价值和生命观教育五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出生命教育现存的问题,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路径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社会的首要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在全球思想互通的当今,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困境,教育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生命观引导。
  一、大学生生命观调研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较为成熟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1],在上海某高校中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抽样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通过SPSS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0.5,信度良好。
  (一)生命认知
  大部分学生能够认清生命的本质,45.12%的样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42.68%的样本对死亡怀抱敬畏之情,能够客观地看待生命的消逝。在生命归属性上,多数认为生命属于自己和父母,忽略了生命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表明生命认知不全面。
  (二)生活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或有提升的信心,66.26%的样本对生活充满期待,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获得幸福,7.32%对未来是迷茫的,6.89%对幸福的生活持淡漠和悲观的态度,没有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会降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当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参加活动来释放压力、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向朋友倾诉、自己调整心态等有效的方法,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抱怨、求助酒精,甚至结束生命来得以解脱,可见如何正确面对压力和困境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如今大学生缺失的一课。
  (三)生命价值
  72.76%的样本努力追求不一样的人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26.83%对现在的人生感到知足,11.79%对生命价值持有消极态度,其中8.54%甚至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可见从未感受到生命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价值感严重缺失。4.88%的样本认为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生命,43.90%的样本认为为了自由可以放弃生命。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远远不够,亟需加强教育。
  此外,不到50%的样本认为自身的存在非常有意义,刚刚过半的样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如表1-5所示。
  (四)生命观教育
  通过对死亡探讨和接触,以及生命教育接受经历和意愿的调研,得知将近20-30%的样本缺乏生命观教育的体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需求,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综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正确的生命认知,理性认识生死,有基本的生命归属判断,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部分学生的抗压能力仍需增强,在困难面前需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没有深刻的思考,容易导致生活丧失感,不尊重生命,且缺乏生命观教育的体验,故对生命观教育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及度不够
  生命教育最早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提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青少年发生的一些极端生命行为引起社会关注,由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兴起,目前仍处于研究的探索阶段。从此次调研上來看,接近90%的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且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大学生虽然有接受生命教育的意识,但是反馈在家校中并没有系统、全面的相关教育活动,可见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普及度还是不够的,在重视程度、宏观规划、落实实施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生命教育往往依靠思想政治老师做宣讲,以及在心理健康课中展开,且较多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少部分学生群体,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效果没有在全体学生中有一个较高的覆盖率,更无法谈及成熟的规划和体系。
  (二)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于生存技能的安全教育,且多以讲座形式开展,人文生命教育内容缺乏,教育形式单一,不适应生命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全面性。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健康发展中提升生命价值,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自我认知迷失、抗挫能力差、生命价值感缺失、恋爱心理失衡等问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故高校的生命教育需加强尊重生命认识、培养感恩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等认识生命全过程的内容,从而增强探索和创造人生的能力。同时,教育形式也是影响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的特质,一味的传统模式的理论讲授不能高度切合学生的实际,容易使生命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深入内心的教育效果。此外,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教人生活的,其体验性非常重要,故必须从大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方式,勇于创新,采用情景剧、辩论赛、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让教育渗透,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
  (三)资源整合不力
  目前中国大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还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的良好局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熏陶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地,土地的肥沃程度也能直接影响“苗苗”的生长,所以,仅靠学校的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在比较糟糕的状况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非但没有齐心协力,有时还会互相拉扯,起到反作用。假使一名学生在学校受到了感恩教育的启发,回家后家长却说“你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感恩的火苗一下就被冷水浇灭了;假使学生有一个文学的理想,但社会告诉他“学文学找不到工作,赚不了钱。”,梦想就会在现实的逼迫下低头。我们不缺实用的工具性知识,我们缺的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英国为家长提供生命教育服务和资源,重视统筹社区卫生健康机构;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澳大利亚在1979 年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与学校紧密合作;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与学校共同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培养师资队伍……生命教育已经在一些教育强国和地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念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析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教育的实施者只有自己深刻领悟生命意义,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积极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正面的生命思考带给学生,起到唤醒、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同时,生命教育不能仅靠少数老师举办个别活动和课程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应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响应“三全育人”的要求。比如生物专业,可以从动植物的生长延伸到人类的生老病死,引导学生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归属的问题;美术专业,从学会欣赏作品到学会欣赏生活,发现、创造生活的美……只要教师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哪里都是教育的课堂,任何食物都是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自然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学生。
  (2)加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任务大多由辅导员和心理老师承担,缺乏生命教育的专业学习,建议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来选拔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编写适用于各高校的生命教育教材,制定实施方案,更好地掌握生命教育的本领,增强队伍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二)提升教育质量
  (1)完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取向的多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使得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2]。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要实现完整的生命教育目标,需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较多领域的知识,还要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健全生命教育体系。此外,鉴于调研结果,建议教育内容中增加死亡教育,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生命的逝去,消除未知的恐惧,更好地珍惜生命。同时,还需要加强“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的素质教育,因为生命价值感丧失是现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中最严重的问题。
  (2)创新教育方法。生命教育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生命的价值[3]。在课堂上,除了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应多加运用讨论、演讲、调研等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将被动接受知识更多轉化为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此外,生命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实体验才能让教育活起来。从参加医院志愿者活动、走访敬老院和孤儿院,来认识生命;从参加义务献血、服务残障人士,来敬畏生命;从山区支教、体验“三下乡”,来热爱生命;从参加素质拓展训练、专业实习,来发展生命。教育手法应因时而进,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使教育入脑入心。
  (三)重视差异性教育
  生命教育没有公式和定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生命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调研中看,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男生中觉得生活空虚的比例是女生中的两倍;更多城市生源且家庭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对幸福感持悲观的态度。此外,在实际的教育经验中看到,贫困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表现不自信,对未来迷茫;女学生在失恋中更容易遭受严重打击,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种种现象均提示,生命教育不可所有学生一锅端,而是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起到对症下药的精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林艳,张姝玥.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及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3(07):16-18.
  [3] 范林波,林希玲.高校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青少年学刊,2017(04):38-41.
  作者简介:张旖旎(1993- ),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