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现状与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制作面粉的主要原材料,但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依旧存有病虫害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小麦病虫害技术现状为开篇,重点分析其技术要点,以期帮助小麦种植人员提升病虫害相关知识水平,减少由小麦病虫害引起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技术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之一,而小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量与质量不仅关系着大众的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还关系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小麦病虫害问题,提升相关技术水平,是每一个小麦种植户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小麦病虫害防治现状
  在当前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仍存有一定问题,例如防治技术应用的时机、技术误区、药剂使用等方面,因而较为影响目前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用效果。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种植户对于防治技术的使用时机并不能切实把握,这是由于种植户对小麦特性、成长规律等方面缺少科学、专业的知识,往往利用较为传统的老一辈经验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因而导致小麦减产,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或是,在小麦已发生病虫害后通常要针对小麦生长情况与病害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但在此时种植户若无法对症下药、药剂量不当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最终导致病虫害未得到合理、科学的解决。例如,小麦在初春播种,进入立春就是纹枯病发病较多的时期,某种植户由于在小麦生长前期未发现病虫害迹象,依据以往经验未进行预防措施,导致纹枯病忽然爆发,并迅速蔓延。但是,若在立春之前听从相关专业科研人员指导,进行提前预防性治理,纹枯病可被有效预防与遏制。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应针对小麦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相应调整与变动,以便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经济价值与种植户的经济利益。
  (一)播种期病虫害管理
  在播种前,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选择抗倒伏、抗病虫害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拌种包衣处理,可使用辛硫磷乳油、立克秀药剂等,与小麦进行充分搅拌后即可。运用拌种包衣的方法,将有效预防病虫害的药剂进行适量、科学的混合稀释,让药剂均匀包裹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可有效抵御病虫害的药膜,并随着小麦的生长将药剂效能逐渐扩散至小麦整株,从而有效避免小麦出现病虫害。
  而针对小麦种植地块方面,可以进行土壤翻耕工作,改善土地板结现象,让土壤疏松并经过阳光照射、通风等,有效提升土壤的健康程度,同时清除杂草、残株等可能引起病虫害的因素,并施入适量的腐熟农家肥、有机肥等作为基肥,在保证土壤具有良好肥水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二)出苗期病虫害管理
  在出苗期,小麦通常较为脆弱,也是小麦锈病、纹枯病等病害高发阶段,因此要尤为注意小麦的生长情况。通常,秋季早晚气温较低、午间气温则相对升高,但雨水却较为充足,因而在小麦成长大于三周时极易感染锈病,并主要体现在小麦幼苗叶子上。因此,除加强在这时期对于叶片的观察,还应在病害侵染小麦到15%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有效防止侵害扩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防治病虫害工作时,要注意药剂使用剂量与操作方法,减少化学试剂造成的危害,保证小麦与土壤的健康。
  纹枯病则是在小麦出苗期较容易感染的另一种病害,会持续地危害小麦成长,因此自小麦出苗期到小麦抽穗期都要针对纹枯病进行防治。其感染原因通常是植株地下部分感染真菌,继而对地下茎造成损害,渐渐蔓延到地上植株部分并显现形态各异的斑纹。因此,在纹枯病防治方面可利用肥水管理进行一定的预防作用,施足基肥,保证穗肥,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灌溉原则,同时应注意应用化学防治技术的时机,不可过早、或过晚,进而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三)返青期病虫害管理
  返青期是小麦苗期最后一个阶段,是控制旺苗徒长、调节群体大小、决定成穗率高低、进行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害虫、病菌等开始大量繁殖并日渐活跃,但小麦还处于免疫力较弱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应尤为注意小麦红蜘蛛、吸浆虫等害虫防治工作。针对小麦红蜘蛛,可利用轮作倒茬、浅耕灭茬的农业防治手段来降低虫源,也可使用天达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井冈霉素等化学试剂进行杀虫、消毒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耐低温、不耐高温的害虫,土壤高湿度是决定吸浆虫越冬成活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防治吸浆虫方面,一来,可选择穗型紧密、麦粒皮厚的抗虫害品种;二来,可使用甲基异柳磷粉剂、杀螟松可湿性粉剂等进行杀灭工作;三来,需要进行合理灌溉,切忌大水漫灌。
  (四)孕穗与抽穗期病虫害管理
  孕穗期是决定抽穗率的重要基础,因而种植户应增加对小麦生长状态的巡查次数,尽早发现、尽早治理病虫害。而在孕穗期通常会出现小麦蚜虫、吸浆虫成虫等,会对小麦整体植株产生迫害。针对小麦蚜虫,首先可合理布局混种区域,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植物的轮作;其次,冬季小麦可适当晚种,进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等措施;最后,针对种子要进行拌种包衣处理,早春、年前两个时段的蚜虫,可使用噻虫嗪颗粒剂混合微乳剂来进行杀灭。
  在抽穗期要注意防治白粉病,其产生过程是白粉病孢子借助到小麦叶面后开始萌发、分化,渐渐侵染叶片,形成菌丝后产生新的孢子,继续感染余下植株,因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大面积小麦患病。针对白粉病除使用抗病品种外,还可使用紫外线灯进行处理,或使用乙嘧酚醚菌酯、三唑类杀菌剂等进行治疗。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清楚了解小麦病虫害防治现状,走出认知误区,提升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保障小麦经济价值,进而实现种植户经济收入,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军.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19(14):66.
  [2]谢冰洁.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19,37(16):117+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4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