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冠肺炎”期间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给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杜绝学校学生群体性病毒传播,教育部宣布推迟开学,实行停课不停学制度,鼓励学生在家学习,学生在家宅久了,部分学生便会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活动和心理变化。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心理特点,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冠肺炎;心理问题;疏导措施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我国武汉爆发,病毒借春运迅速向全国扩散,数以万计的人确诊住院,严重危及人的生命。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全国多省市实行“封城”,停运城际交通,并鼓励居民禁止群体性活动、减少出门,做好居家防护持久战的工作。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开学后学校发生群体性学生感染事件,切实保护好学生,教育部发布延迟开学通知,各省继而推出高校、中、小学等延迟开学的时间,高校大学生的寒假也开始“无限期”延长。在这国家高度重视、抗疫前线高度紧张、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展现出了面对疫情必胜的决心。高校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希望,虽处“象牙塔”,但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仍然特别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的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和疏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远离本次疫情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冲击,从而健康成长。
  一、“新冠肺炎”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与成因
  “新冠肺炎”自开始传播以来,全国范围内死亡和重症人数持续增加,被隔离人数也日益增多,并且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包括唾液、接触、气溶胶等)、潜伏时间长的特点,极大的挑战着人们对病毒的防御能力和心理压力,病毒不分男女老幼,更不分亲戚朋友,不论何时何地,有接触便有可能感染。在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耐心地宅在家中成为最好的选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早期由于人们对该病毒的认识不足,网络上传播了很多负面信息,导致公众出现焦虑,大学生便首当其冲。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没有经历像“新冠肺炎”一样大规模的传染病,大学生是本次疫情中重点保护的团体,各大高校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关注重大疫情区的同学,同时每日关心非疫情区同学的安全,大多数同学也能够积极配合辅导员、老师们的工作,认真汇报,真实反馈,有些同学也能够在疫情中通过做志愿者、捐款捐物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疫情的挑戰。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学处在焦虑、迷茫、恐慌等心理状态中,也有一些同学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不利于疫情期的自我保护,也不利于疫情后的健康发展。
  (一)懈怠心理
  大学生的懈怠心理主要包括思想松散、意志减退、目标模糊和精神疲软,这些主要是和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社会的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确、心理不成熟、没有清晰合适的生涯规划以及沉迷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关系。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延长了大学生的假期,打乱了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节奏,学生可能会长期游离于自身建设和发展之外,喜欢网络的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必然会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自身建设的同时,给学校的德育建设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侥幸心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有些同学对病毒的认知不足,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传播方式、防治措施等认识不足,没有严格要求个人卫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部分非严重疫情区的同学认为感染是“小概率”事件,国家已经重点治理,多省市也已经进行了“封城”隔离,个人就没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再三强调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依然外出,增加了自身风险,同时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风险隐患。
  (三)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快速变化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的状况逐渐上升,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事件的产生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本次疫情发生以来,“新冠肺炎”让大学生都变成为了“宅男”和“宅女”,自我封闭时间久、防治压力大、疫情程度严重以及对假期期待的落差都纷纷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时间久了变回导致焦虑产生。
  (四)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自武汉爆发以来,呈快速传播的状态向全国蔓延,病毒爆发后武汉市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及部分媒体对舆论的导向,造成人们心理的负担你,导致全国人民一度处于恐慌之中。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经历了“确诊”、“爆发”、“扩散”、“防控”等阶段,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治。大学生每天在家中“自我封闭”,每天凭借网络媒介接收消息,观察每天的确诊病例、新增病例、死亡病例,加上一些媒介上的不良信息,因此大家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瘟神”持有惧怕和恐慌的心理。
  (五)盲动心理
  在疫情的防治过程中,网络和现实中都会存在“带药”的情况出现,一些媒介在“新冠肺炎”防治初期散播口罩的质量对比,导致N95等口罩脱销,进而传播莲花清瘟胶囊等药物的抑制效果也导致各地药店被抢空,一些存在盲动心理的同学也在此之列。在这些同学之中,有的同学滥买药物、有的同学过度健身、有的同学乱服中药,有的同学甚至出现疲惫、头晕、拉肚子等状况。
  二、“新冠肺炎”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中带来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文化引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高校通过此次疫情中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提升学校在应急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化水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疫情迅速蔓延,导致假期延期,学生不能按时返校上课,高校按照要求进行线上教学,虽看似简单,背后任课教师的录制、备课直播,学校教务处的监督管理、学生的数据统计、学生网课困难统计与协调等都是挑战。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慕课和线上教学也渐渐成为一种主流,高校借此机会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即顺应了时代发展,又为一些老教师提供了丰富教学方式的学习机会,而线上教学品牌的打造,也能成为高校宣传自己的平台。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疫情将大学生“困”在了家中,给高校心理中心开展工作带来了压力和困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得不转线下为主攻网络平台和电话热线,这给心理问题筛查和帮助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但同时也為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机遇。
  三、“新冠肺炎”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由疫情带来心理问题亦是高校亟待攻克的课题。本次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牵扯到的层面也很多,影响不仅在当下,而且牵扯到大学生能否在疫情结束后健康成长。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在家线上学习的安排,建设好晚上心理中心“安抚站”,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向学生传递正向信息,引导学生远离“垃圾信息源”,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疫情的挑战。
  (一)抢占网络阵地,正确做好学生思想价值引领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但是由于疫情爆发,学生更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因此,高校要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占领舆论平台,引领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做好正确抗击疫情的准备。面对“新冠肺炎”在全世界蔓延,更可怕的却是网络负面新闻和歪曲事实的舆论的肆虐,因此,高校应当在新闻讯息发出后,率先阅读和理解,对事件进行评析和判断,然后将正确的方式对学生传达,并进一步宣传正向讯息,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普及防疫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新冠肺炎的迅速传播,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为人的卫生习惯敲响了警钟。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气溶胶、身体接触等,与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也休戚相关。不良的卫生习惯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诸如饭前不洗手、接触脏东西不洗手、随地吐痰等,不仅对自身健康不负责任,对他人也造成危害。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应当督促和培养学生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在与“新冠肺炎”战斗的关键时期,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和技巧,教育老师和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调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的重要性,为国家取得抗击疫情胜利奠定基础。
  (三)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疫情当下,教育部发布了延长学生假期的信息,所有大学生均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居家防疫,疫情的压力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的变化也会导致情绪上的变化,影响到身心健康,使免疫力下降,因此,疏导心理压力成为缓解学生在疫情期间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对学生居家防疫的特点,学校应同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适当开展学生在家庭小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烦闷,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学校要向家庭宣传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诈骗以及诱导学生进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帮助学生和家庭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四)完善心理咨询热线机制,更好的提供“解忧”服务
  面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防疫和学习的现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网络心理工作平台建设,以公众号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知识,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建设健康的心理防疫防线,但是同时高校也需要完善心理咨询热线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解忧”服务,尤其是面对不幸患病的学生以及在疫情区的学生,以专业的知识和热情的态度帮助学生。寒假后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选择,疫情难免会带来影响,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利用心理热线做好一对一服务,传递生活中预防心理问题的技巧,像朋友一样交流互动,对大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解答,帮助修复矛盾心理,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倾诉和发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新冠肺炎”,增强大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心理反应机能。
  (五)构建多维疏导路径,贴心服务广大学生
  在“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高校成为主要的战斗堡垒,不仅为防治一线提供产品、技术和人才,而且还要担当起保护好祖国栋梁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当探索多维路径以破解大学生在疫情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发挥研究生导师作用,利用多种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动关心学生开题、毕业论文和课题论文的进度,并按照学校要求指导疫情信息反馈;其次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开展专业、细致的线上教学辅导,指导学生选课和在线学习,并能与学生沟通问题反馈;第三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状况,及时向上级反馈,及时与学生沟通,用电话和网络筑起沟通的桥梁,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发展,同时密切关心疫区学生、其他重点关注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精准联络、精准治疗、精准扶贫”,做好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和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第四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研讨、班级交流等,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交流增进彼此感情,舒缓紧张情绪。
  当代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给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当下,全国人民都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份力量,帮助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顺利度过居家防疫和线上学习,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点,从而具备再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林,王辉,马宁.“非典”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226-229.
  [2] 徐强. 传染病控制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3] 刘清华.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 苏姗,柳昊.网络甲流疫情报道对网民恐慌心理的影响初探[J].今传媒,2010,18(10):36-37.
  作者简介:赵资顺(1993-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生工作;段嘉煜(1996-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