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立辉
摘 要:本文从初级阶段留学生“把”字句教学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字句的根本意义为“主动处置”。通过正误句子的比较分析,指出语义在“把”字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最后根据留学生普遍存在避用“把”字句的现象,提出一些语用方面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汉语教学“把”字句语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把”字句。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很多教师都觉得很难给留学生讲明白“把”字句。针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把”字句?教材里没有清楚的阐释。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留学生所造出的“把”字句,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要解释明白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一)很多教材给“把”字句下的定义是:由“把”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的动词谓语句叫“把”字句。这个定义侧重的是形式上的要求,并没有抓住“把”字句的实质意义。多年来,语言学家对“把”字句意义的研究是多种多样的,有“致使说”“位移说”“提宾说”等等,它们确也都能从某一方面概括出“把”字句的意义,但是针对初级阶段留学生(学习汉语一年以内)的教学,应该确立一种核心的能够准确概括“把”字句全部意义,且易于为留学生所掌握的语义表达。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初级汉语课本》(第一册),“把”字句出现在第四十四课和四十六课,例句是:
(1)他们把车票交给列车员。
(2)您把箱子放到卧铺下边儿。
教材的解释为:这一句型强调某一确指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
(3)我把扣子扣好。
(4)您把照相机拿出来。
教材的解释为:这个句型强调的是某个确知事物的状态因动作而发生了变化。
更复杂些的句子:
(5)打铃,是把什么东西打出声来。
(6)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搬走了。
现有的教材只是按句型来说明“把”字句的作用,没有给出“把”字句的确切定义,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性是“主动处置”。
“他们”是主动的,怎样处置车票呢,把车票交给列车员。
“我”是主动的,怎样处置扣子呢,把扣子扣好。
“两个神仙”虽然是上帝派来的,但他们在搬山的过程中也是主动的,处置结果为“把山搬走了”。
笔者认为,教材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把”字句还有很多的特殊句式。例如:
(7)小红听了,不觉把脸一红。
(8)偏偏把凤丫头病了。
(9)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10)薄暮的寒春把她警觉,才知道迷迷糊糊地已到寓处。(钱钟书《纪念》)
这些句子不能用“主动处置”来解释,因为处置是主动的、积极的,而这些句子“把”的宾语的变化不是主体有意识地造成的,这类句子的语义与真实世界是不一致的,是非典型的“把”字句,应该理解为一种修辞方法,不应属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的范畴。
(二)郑杰先生在《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中,谈到目前“把”字句研究遇到的问题:自王力先生(1943年)提出“处置说”之后,“处置说”没能延续下来,中间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空白时期。由于语义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形式化标志,对于“把”字句的语义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能达成共识,许多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如“把”字句表达什么含义?使用“把”字句的条件和作用是什么?“把”字句转换成其它句式之后,语义上有什么改变?笔者觉得:王力先生的“处置说”开创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把”字句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主动处置”。“把”字句是主动句,是主语主观愿望积极要做的事情,而它的动词就是要体现出具处置意义的动作和产生的影响及结果。关于“把”字句的基本问题,都可在“主动处置”说的框架下得到解释,要处置就要主动,要处置就要有动词性强的动词,要处置整个句式就要体现出动作的进行义,要处置就要有处置的结果。
(三)语义在“把”字句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7)我们把晚饭吃在黑石礁酒楼。
(8)我们把衣服晒在阳台上。
当学生依照老师的讲解,用含有动词性强的动词造出了上述两个正误迥异的句子时,两个句子同样是S+“把”+宾语+动词+处所词。同样的句式,同样性质的动词,为什么一个正确一个错误呢?可以这样说,在以往的“把”字句研究中,语法方面的研究一直贯穿始终,这样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原因在于语法结构形式的研究忽略了深层结构的语义依托,只注重形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在教学中,只用句式套用“把”字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说“把”字句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处置和影响某人或某事,这种处置和影响往往使“把”的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要有结果。把衣服晒在阳台上,其结果就是晒干了衣服,使洗衣服的人得以再穿,而把晚饭吃在了黑石礁酒楼,句子没有表达出某种变化和结果,表达不出是“吃饱了”或者“吃光了”这种语义,所以这类句子是不符合“把”字句的语义要求的,是错误的。这类句子的辨析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由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是内容决定形式,不能机械地照搬句式。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正确与否,语义上的正确才是最重要的。
任何一种语法形式的研究都离不开其语义的支撑,目前,国外语言学界已将语义研究作为攻克语言问题的重点和基础,并在语法研究上存在从句式结构研究转向语义研究的趋势,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语义问题会再次成为研究的焦点而倍受关注。
(四)“把”字句与“着、了、过”
有些留学生在学习了“把”字句之后,会造出“我们把韩国咖啡喝着”“他把这个问题想过”“他们把山东曲阜去过”这样的句子,这就涉及到“把”字句与时态助词“着、了、过”的问题。中国人仅凭语感就知道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但对留学生怎样解释呢?第一,“把”字句是表达主语对某种确指事物的主动处置,这种处置是要有结果的,因此时态助词“了”可以参加到语义比较简单的“把”字句中,例如:“我把可乐喝了”“他把孩子打了”。助词“着”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的持续(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动作还没有最后的结果,因此不适用于“把”字句中。“过”表示曾经发生某事或曾经经历某事,与助词“了”不同,助词“过”虽然也紧跟在动词之后,但它跟这个动作的发生是没有紧密联系的,它们的结合是很松散的,更不能表达出处置的结果,因此它是不适用于“把”字句的。第二,因为“把”字句中的动词和它后面的补充成分合在一起,是在叙述对“把”后宾语的处置,这个句式是在进行中的,比如“他们把花盆搬到了外面”“您把照相机拿出来”,主语+“把”+确指成分+动词+表示结果的补语成分,这些成分合在一起,是在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而“过”表示的是曾经有过某种经历,表达的是某种动作状态已经成为过去,因此,动词+“过”所表达的是与“把”字句的语义格格不入的。
二、“把”字句的语用问题
(一)留学生明白了“把”字句的意义后,还存在着一个运用的问题。与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有时出现“把”字句泛化现象相反,初级阶段留学生避用“把”字句是十分明显和普遍的。
笔者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关于“把”字句使用情况的问题是:你经常说“把”字句吗?你经常说(不说)的原因是什么?半年组43名留学生中有41人回答“不经常说‘把’字句”,原因分别是“不习惯、很难、想不到、不会用”等等;一年组的47名留学生中,回答“不经常使用”者为42人,回答“最近开始经常使用”者为3人,回答“经常使用”者为2人。不经常使用的原因分别为“比较难、不太好用、不必要、可以用最简单的句子说、不知道自己说的正解不正确、可以用别的句子说”,而回答经常使用“把”字句的原因为“能自然使用”。
笔者曾经当面询问学习汉语8个月左右的两名留学生,其中一位说:“我大概不用,我可以用简单的句子说,用‘把’字句的时候感觉难”。另一位学生说,“我一般不用,因为自己用‘把’字句的时候,后面的句子想一想的时候用太多的时间,太麻烦”。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留学生普遍存在着“把”字句使用不足,甚至回避使用的情况。
(二)“把”字句的引导机制
笔者每次讲解“把”字句时,都会设置这样一个语境:金太善在学校不好好学习,还和同学打架,所以老师给他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对金大善很生气。金太善回家怎么样呢?“爸爸把金太善打了一顿”。上述语境必须使用“把”字句,只有使用“把”字句,才能充分地表达出爸爸要教训儿子的意愿。爸爸的行为是主动的,有着强烈的主观愿望,这时候,必须用“把”字句表述。
在学习“把”字句阶段,我们应设计一些必用“把”字句的语境条件,强化留学生说“把”字句的意识,通过培养语感,增强自觉运用“把”字句的能力。
1.“把”字句是用于某种目的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可做以下练习:提示目的,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如有客人要来,主人怎么办?→把屋子打扫干净。
不要忘了电话号码。→把它记在本子上。
教室人多,空气不太好。→把门窗打开。
要考试了。→把课文复习一遍。
2.“把”字句是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安排处置,可做以下练习:
以某人或某事物为话题,提出处置意见。
1)新同学来了,怎么安排?
→把他们送到留学生公寓。
→把课程表告诉他们。
→把他们带到教学楼去。
2)学院要开晚会,怎么准备?
→把会场打扫干净,把桌子抬出去。
→把饮料和水果准备好。
→把麦克放在桌子上。
结合句式意义和语境进行“把”字句教学才会使留学生印象深刻,进而达到自然运用的水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年级组的两名留学生,叙述自己经常说“把”字句的缘由,一名学生是因为看一部电视剧,电视剧里经常出现“把”字句,所以她也不由自主地开始说起“把”字句;另一名学生叙述自己因为一年来经常搬家,总是听帮助自己的中国朋友说“把”字句,受中国朋友影响,她也模仿着说“把”字句,这样就慢慢地自然地运用起“把”字句了。由此可见,语境对语言的学习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为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A].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3]王红旗.“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J].语文研究,2003,(2).
[4]詹开第.“把”字句谓语中动作的方向[J].中国语文,1983,(2).
[5]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宋玉柱.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J].语文研究,1981,(2).
[7]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83,(1).
(史立辉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116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4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