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行为培养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国
摘 要:在大学时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仅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一些高校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学校体育体育行为情感引导
一、前言
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培养发展人才的高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对其今后一生的体育实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在体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未得到重视,形成学校不愿投资,教师得过且过,学生自由“放羊”的恶性循环状态
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忽视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及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
(二)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他们一般都不喜欢或不敢去参与需要一定的毅力、勇气和冒险精神、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经教师督促才肯练习几次。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反而减弱,这种现象女生尤其明显。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高校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缺课、逃课现象,这种现状对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三、体育行为的培养
(一)运用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课上要注意教材内容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动作,达到身心锻炼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还要懂得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灵敏性、观察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
(二)注重情感引导
体育教师在进行情感引导时,首先要遵循体育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身体活动中消除抑郁、烦恼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其次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主动探索,使他们产生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新动作的美感体验。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上课内容、形式多样化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应以基础体育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和认知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有特长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安排选项练习时间,其他学生应根据其素质情况引导他们进行选项,逐渐培养兴趣向特长转化。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利用社会场馆进行休闲体育和现代体育的介绍和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中设计自己的终身体育方向。此外,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开设一些有关“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人体知识”、“卫生保健”等理论知识及社会普及类项目的组织编排和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课,并在课外体育竞赛中进行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的实践。
(四)广泛开展校园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要定期组织大规模的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或体育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会体育部等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加强体育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充分利用课外余暇时间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五)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价值观的认识
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娱乐和好玩”,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同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转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要加大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端正体育态度,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参与各种运动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生理讲座或理论课讲授,让学生充分、科学地了解自身,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从而使学生能长期热爱体育运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六)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同时也是“体育人口”的培育者,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要走出传统体育科目和传统体育教学的误区,追求时尚、现代的体育观念,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兴趣,真正地认识到体育的锻炼价值。
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是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学校应根据不断扩招的学生人数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场所,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
(七)体育课教学应具有实用性
由于大学生毕业以后他们马上面对的是择业,投入实际的社会工作。因此,我认为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课时应适当延长,其目的和方向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解剖特点,按照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水平及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小目标达到总目标,在提高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性、普及性的体育锻炼方法,对休闲娱乐性、职业性以及家庭性的体育项目应具备积极的参与和组织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充满朝气和青春的活力。
(八)重视体育态度的培养
体育态度是对体育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与引导。体育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其形成需较长的行为时间,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体育态度不同,会引起学生对某一体育行为的情感体验不同。正确的体育态度是体育行为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至关重要。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后备技术力量。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科学地锻炼身体,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上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
[2] 刘欣然,邱祖建.新时期大学生体育行为多元发展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3.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
[4]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
(李建国: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