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作农村题材诗词精品 打造新的田园山水诗词流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洪激
一、检阅本刊:农村题材诗词创作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央关注三农的连续七个一号文件颁布,中国文坛越来越注重农村题材的创作,本刊也加大扶植农村题材诗词创作的力度,设置了“乡村扫描”专栏,其他的栏目,如“江山流韵”、“杂咏抒怀”等,亦注意采用与三农相关的作品,发表了一批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新农村新变化的诗词作品,还专门率先在全国设立了两年一度的“东坡诗词奖”,评选出了一批反映三农精品力作,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还被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评为有突出贡献的诗词社团,受到了奖励。如本刊05年第三期发表的湖北黄梅县农村作者王利金的《鹧鸪天・农家乐》,从乡村的种粮大户着笔,歌颂改革,歌颂新政,记录了农村变革的一个场景,展现了一幅乡村小康生活的美丽图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明波的《沁园春・成宁改革》,站得高,看得远,虽写的是一个成宁地区农村改革,实际上是全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全词以物喻事,以景喻情,融诸多新政、举措于一体,由总到分,又由分到合,一气呵成,甚有功力。安徽吴华山的《咏同与不同》、湖北王金榜的《乡村十二月吟》,全景式的记录了农村改革给农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农村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格与人性。武汉郭省非的《改革开放30年》,则对农村改革深层次变化作出了回应和展望,既反映了农民的辛酸,也反映了农民的欢乐。孙宇璋的《村妹还乡》和《夫妻捕鱼》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山村、湖区新农民的新精神新面貌。还有福建宁德的女作者陈银珠的《乡情组诗》、新疆星汉的《回乡偶书》、安徽马鞍山市丁德恒的《打工仔回家》以及新疆明剑舟的《农家新咏》、湖南伍锡学的《少年游・凿井》、湖北陈卓生的《西江月・山村》、王琼的《鹧鸪天・题山村少女图》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某种特色,在把握时代脉搏上表现了一种敏锐的品格。
以上这些作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农村改革的专注与痴情,且追求执著,描写细腻。由于编辑工作的关系,我读过许多写农村题材的诗词作品,但恕我直言,这些诗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写农村而写农村,都是表象的、程式的,甚至是虚假的。很少像上述作者那样,透过农村改革的现状探本源,透过改革发生的变化析事理,从他们笔端流出的是对改革的审视,对乡村的探索,对农民的感情。读这些诗词,真的是一次改革洗礼,一种精神享受,如同品味一杯从生态农村采摘来的钻林野茶,浓香四溢,沁人心肺。这些诗词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化用了地地道道的土俗语言。这些语言来自乡村,来自农民。如王利金的《鹧鸪天・农家乐》中的“生在江南鱼米乡,躬耕世代种棉粮。春随细雨播新绿。秋伴金风赏谷黄。”近如口语,却清新晓畅。陈卓生《西江月・山村》中的“打工儿女竞相归。道是家乡更美。”完全是白描,却卒章显意,令人浮想联翩。农民老诗人王英《霜降》“当年不敢仰尊容,薄裤单衣影背躬。今日小康观玉面,沉鱼落雁画窗中。”从一个节气下笔,用拟人手法,活用成语,描写今昔变化。不仅构思新颖,且用语之妙。可谓绝响。
据不完全统计,本刊近年来,每期所发表的四百余首(阕)诗词中,农村题材作品约在八十首(阕)左右,约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本刊设立的“东坡诗词奖”连续两届评选出的一、二、三等等级奖29名,农村题材作品就有15名。占了二分之一。
但不足的是,直到目前,农村题材诗词创作还缺乏高峰作品,还缺乏一支新的田园山水诗人队伍,更没有形成一支新田园山水诗词流派。与我们的伟大时代,与农村改革的飞跃变化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面对变化了的现实农村,我们不少的诗词作者思维跟不上飞跃发展的新形势,缺乏对农村改革的深入研究,仅从表面上看到多了一些水泥大道,多了一些楼房。或者说多了一些富裕,如使用一些新的电器,新的机械,于是大发感慨:“村村通大道,处处起高楼。户户小康家,党恩万代讴。”自以为是对新农村的歌颂,实际上只不过是喊了几句政治口号而已。要知道,当前农村不只是这些表面上的变化,而是一场触及人的思想灵魂深层次变革。要看到由于打工潮对乡村的冲击,带来了乡村传统观念、传统秩序的解体;也由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贫富分化加剧和道德信仰缺失。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去了解,去熟悉,与农民一同忧虑,一同叹息,一同欢乐。只有对新农村的热爱、迷恋和执著,才可能透过农村变化现象探本源,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农村崭新图景,才能描绘出新农村美丽而有诗意的家园。
这次,我们花大力气,召开全国农村题材诗词创作座谈会,目的就是要把农村题材诗词创作提到重要位置,就是要引起广大诗词作者,特别是农村作者的重视。加入到农村题材诗词的创作队伍中来,把本刊“乡村扫描”、“江山流韵”栏目打造成名牌,并逐步形成一支擅写田园山水的诗词流派,记录时代新政,记录三农变革,载诸史册,流传万代。
二、当务之急:培养造就一支农村题材的诗词创作队伍
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农村题材的诗词创作有悠久有历史传统。最早记在《诗经》中“七月”就是一首表现农村、农民的创新之作。一般来说,诗是以抒情为主,叙述则较少。而此作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没有好衣没有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通过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面貌,既仿佛是在哭诉着一部沉重的历史,又好像是一幅西周早期社会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也是表现当时农村、农民生活的扛鼎之作。诗一开头就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复陇黄。”的背景,接着写到“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反映农民劳作辛苦,生活贫困,只有拾一点麦穗。才能赖以生存。这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困苦。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兼诗人的道德良心。还有连小学生都熟悉的唐代亳州诗人李绅的《悯农》三首(锄禾、春种、扶犁)、唐代南洋诗人岑参的《山房春事》、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吴中田妇叹》、清代浙江诗人高鼎的《村居》,都是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宋代诗人杨万里也写过《悯农》诗:“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反映老天无雨,田地干旱,百姓少收成,生活十分艰难。这些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作。都打上了每个时代农村、农民生活的烙印。都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
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国度,直至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耕文化一直是文学包括诗词创作的主流。近七年来,党中央每年一个一号文件,连续发了
七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的。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倾斜;确保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生活在农村大变革的伟大时代,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诗词作者不能错过这一历史契机。历史也在呼唤诗人,呼唤大家。我们的诗词作者要深入生活。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农村的发展变化,用我们的智慧之笔表现农民的生存轨迹,描摹农村的风土人情,记录农村的深刻变革,展望新农村的历史未来。从而提高诗词的特殊价值。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题材诗词创作正面临城乡关系发生嬗变的新形势。怎样书写农村的新形势、新变化?我认为要突出三点:一是要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当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农村,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新关系;观察正在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包括那些从乡村到城镇的企业家、村乡干部、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二是要用新的思考去看待农村的新鲜事物。比如当下农村推进的土地流转。是为适应大农业与合作经济而出台。主要是向集体流转,如办合作农场,决非向私人流转,搞土地私有化。三是要用新的灵感去发掘新农村的新宝藏,我这里说的新宝藏就是新人、新事、新生活。发掘他们身上蕴藏的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道德精神。表现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格精神,避免对新农村、新农民描写的口号化、脸谱化。农村题材诗词创作,要重视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中华诗词是一种高雅文学,属于精神价值中审美价值的范畴。一首好诗,一阕好词,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审美价值,我这里说的审美价值,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雅俗共赏。不要一味泥古,也不要一味媚俗。朱自清有一篇著名文章叫《论雅俗共赏》认为雅与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互动,可以在求同存异中融合一起。我们农村题材诗词创作所追求的就是在俗的基础上求雅,在雅的目标下去提升俗,做到既雅又俗,雅俗共赏。以此反映普通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古今诗史。不乏此例。
为了培养和建立一支擅写农村题材的诗词创作队伍,我们《东坡赤壁诗词》杂志采取三大举措:一是不定期召开农村题材诗词创作座谈会、研讨会和笔会,凝聚力量,组织队伍;二是刊物版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题材诗词作品倾斜,造成一种氛围,一种气势;三是对农村题材诗词和评论的精品力作,给予一定的稿酬鼓励,或结集出版集子,或在两年二度的“东坡诗词奖”评选名额中给予倾斜。计划编纂二套《中国当代诗词精品库》,今年出版第一部。
三、突出三农:打造农村题材诗词精品。造就一支新的田园山水诗词流派
何谓精品?照我的理解,只要能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且有一定艺术特色的诗词作品,不论题材大小,都可以称为精品。前人的,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观刈麦》、《悯农》,不知教育了多少代人,勾起多少对贫困乡村、农民的痛苦回忆;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激励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并为之奋斗不止;今人的如前述王利金、郭省非、李明波、吴华山、星汉、孙宇璋、陈银珠等人的获奖作品,给多少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借鉴。
何谓打造?打造,就是下功夫修改、推敲。作为诗词刊物编辑,就是要把自己的智慧用到作者的作品上,帮助修改、推敲,使之圆熟、成功。这里举一个例子:王利金甚为有名的农村题材获奖作品《鹧鸪天・农家乐》原是这样写的:“生在江南鱼米乡,躬耕世代种棉粮。春随细雨播新绿,秋伴西风赏谷黄。//机耕作,药除蝗,经营百亩不匆忙,金山银海小康到,笑捧葵花颂太阳。”此词娓娓道来,朗朗上口,把个改革开放的农村描绘得如诗如画,具有极大感染作用。我们编辑在审稿时虽觉得这首词写得不错,但也感到思想深度还不够,教化作用还不甚强烈。尤其是词尾“金山银海小康到”句,显得口号化了。为了加深此词的力度,经过切磋,思之再三,决定将这一句改为“天恩免了农田税”,以突出新政,突出主题,词也就显得活泛,感染教化功能也就显得更为浓烈了。由此可见,我们的诗词,格式独特,内容宽泛,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极具陶冶、启迪、开化、引导作用。
再说说怎样逐步造就一支新的田园山水诗词流派。
当前中国诗坛,方兴未艾。时代呼唤诗人,时代呼唤流派。
何谓流派?
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或诗人,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且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形成了文学社团和派别。这就是流派。如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代词坛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等。历史上的流派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今天,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组织,去造就。
我们要造就怎样一种流派?
我们背倚大别山,面临扬子江,得天时地利之厚,应该造就一支以当代田园山水为描写主体的东坡诗词流派。就是要打造出一批以写现代田园山水见长的诗人,刊物要推出这些人的作品。这就是要反映当代农村变革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观念,并在方法上予以创新,成为本刊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成为一种诗词文化新潮。
各种诗词文化流派的形成和竞争,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体现刊物特色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古典诗词曾创造了中华文化登峰造极的辉煌,它跟古代中国田园山水风光和人物风情珠联璧合。一首诗一阕词虽然只有那么短短十几或几十个字,却充满了旋律和节奏美。写景,能以情度景;写人,能以己怀人;写已,能与天地共存。既开阔、沉静,又有人性。看似不经意的寥寥几笔,却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我们的刊物愿意为造就一支新的田园山水诗词流派不遗余力,拼搏奋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794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