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健康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晶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学评价要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都具有激励功能,它能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作为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正确地运用评价激励,重视个体差异
  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过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上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硬灌给学生。我们只能通过多渠道去认识、了解,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发展性地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指导,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实施个性化评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重视个体差异,正确地运用评价激励,关键在于引导,需要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理解和体贴,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困难,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运用阅读教学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可见,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中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最大的麦穗》一课,这位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神情特别专注,这位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却没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这位老师又请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
  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这位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让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那位男生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不仅巧妙地告诉了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还给了朗读者最高的褒奖――为同学做示范。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各具风格的朗读都予以肯定,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中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了他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但我深深地知道,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教学机智外,更需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在评价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面对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作为教师不但要按国家教育方针统一要求来培养学生,更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对其实施科学的评价,关注学生全面的综合性发展。当然,个人看法可能失之肤浅,期抛砖引玉――大家来共同探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就让我们来共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新的教学评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795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