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拳以德利 知行合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臣

  2000年初春,天津冯万利、李振月二位先生驱车千里,从津来辽宁本溪与我相晤,探讨武学,使我深感不安。二位拳学前辈亲自造访,在相互的交流与探讨中,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亦指出我一些不足。因时间关系,二位先生仅逗留一日即返回,并郑重向我介绍其师兄李洪喜先生,希望有机会让我去天津相晤,以使我技艺能再进一步。
  不久,我即赴津拜访几位先辈,并与李洪喜先生相晤,先生即向我讲授其所学大成拳内容,并亲自示范功法和发力,令我耳目一新!先生让我触摸其身体以感受变化,当其站混元桩时,我发现先生的整个身体如充气的轮胎,以手指用力抠抓亦难入半分,从而使我相信了"内劲"(亦称内气,李先生称之为内混元)。在搭手试艺时,李先生技击桩轻轻一放,让我用最拿手的打法进攻。我速进步,双前手的偏挂横捣其小臂,拟用后手圈捶击其头部,但我前手与其小臂一接,竟没有"问"动其小臂,就这简单的一搭,我知道自己相差太远,遂心悦诚服。因为我研习大成拳十几年,所遇名家不少,让我吃亏的人却不多,而与李先生仅一搭手,就知道其功力远非我所能及,再比也是自讨苦吃,遂真诚求教。先生指出我的不足,并传授求取内在劲力之法,嘱我认真研习。后来,我曾多次赴津求学,对李先生的技艺越来越感深不可测,对大成拳之内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真正领略了大成拳的风采。但先生的水平却少有人知,更不知李洪喜为何方"神圣",故撰此文,以表赞佩心意。
  李洪喜先生,1949年3月27日生人,天津汉沽人士。汉沽之地,武风鼎盛,尤以习形意、八卦者为多,历史上曾出过傅剑秋、李汉章二位武术大家,誉满全国。先生自幼好武,初习少林拳,练就过硬的腰腿功夫,十七岁拜在岳侠林先生门下习形意拳、龙形八卦掌及孙氏太极拳,寒暑不辍,勤习苦练。之后,先生又赴宁河"果子张"张景富之后人处继续求学,研究形意拳。只要听说某处有功夫好者,先生即主动求教,乐此不疲。
  1976年,有人相告,保定有一名赵宴生者,功夫很高,不过只看到其站桩,看不到练拳。先生遂赴保定探其究竟,结果在赵宴生先生面前竟如三岁孩童,任其摆布,先生遂跪倒求学,从此与大成拳结下不解之缘。在赵宴生先生、吴振法先生的精心指点下,先生之技艺突飞猛进,内劲充盈,爆发劲力极强。1985年,经人介绍,先生又于天津拜识了拳学名家张恩贵先生。张恩贵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当时津门的硬手,并得到过王芗斋先生的指点。在赵吴张三位先生的栽培下,先生对大成拳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传统武学的理论虽然在文字上有传承、记载,然而应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则十分不易。树立坚定的信念,同时必须身体力行,用身心的投入去体识练功中的每一点细微的感受,在大量的实践中才会明白前人留下的文字内涵。如芗斋先生所说"敛神听微雨"的含义是,只有体察到自身气血运行,内在力量才能随着精神意识而动,只有达到了超出常人的感应能力,才会在实战中具备"落叶即知"的灵敏度,也只有自身气血充盈,才能在触觉之灵敏上达到一触即发的本能效应,这种功夫的体认要全心地在触觉之灵敏上达到一触即发的本能效应,这种功夫的体认要全心地修炼,达到松、静、自然,甚至忘我时才会出现,而这才是大成拳的真谛。先生曾言:"不达此种状态,就不具备登堂入室的资格。"而现在有练家认为能打倒几个人就功夫"大成"了,这是对拳道的浅薄认识而已!
  先生功力之深湛为笔者仅见,其劲力沉实厚重,果如芗斋先生所言之"整体如铸,身如灌铅"。其肌肉弹力如弓之弦,身之抖颤形如爆炸,使人叹为观止!先生认为,混元内劲为拳法之根本,离开内在劲力,根本谈不上内家拳。肌肉、骨骼乃人体之外在运动物质,如无内在气血之滋养和推动,其力仅为人体之外力。而内在劲力虽说无形无象,但却有迹可察,在人体生理结构上有所表现,如形意拳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先生亲自演示并讲解其中之含义,使我明白了这些拳意的内劲形成,达此状态才可能做到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先生认为,大成拳入手功夫在于形,形正则气顺,气顺则气血通畅,神意才能得到"滋养",故有"精养灵根气养神"之说。故以形调气乃入门之根本,气足神旺后方可以意而行,气足者其体现为腰圆背实,肌肉弹力强极,肋骨开张上挺粗硬,躯干如充气之轮胎,一般拳脚击打无动于衷。所谓"精满混元身,充实如太仓",就是指自身内气充盈,在生理上表现出来的筋骨坚如铁石。神意之动乃人体精神之原动力,没有神意的支配运动,先生称之为"盲动",即动之目标不明,徒耗气力。故此一动,不但是指形体,更是指意识。先生为我所做之动法,形之动转,意轻灵而形沉重,神飘忽而动转有方,前后、左右、上下之变化妙不可言。
  先生武功高超,但很少谈及与人争斗之战绩,因为先生以探讨、钻研、印证武学为目的,故轻易不与人过手,万不得已时才动手,对方即被击溃。先生授徒极严,轻易不肯录入门墙,此并非先生保守,而是先生十分珍视自己多年来摸索、探求的武学。先生认为,没有继承和发扬的坚定信念和志向,他宁愿丢在自己手里也不愿让后辈不用心而使其变了味道。我辈后学愿用毕生心血去继承、钻研、完善传统武学,教诲后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0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