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法矫形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晓沛

  摘要:前言:小儿脑瘫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疾病,是继小儿麻痹后,主要致残的病症之一,目前医学治疗的方法很多,但都不理想,故认为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症。采用手法矫形术治疗小儿脑瘫就是利用忠儿正处于脑和神经系统不断发育和建立未完全,临床认为是治疗黄金期的,一个可贵的、可塑性很大的年龄发育期间,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不是彻底治愈,而是尽量减少患儿的残疾程度,提高以后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临床资料:在门诊陆续收治62倒各种类型的脑瘫患儿,大多数是12岁以内,轻重程度不等。治疗:应用常用手法,矫形手法,外固定法等治疗方法,直接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同时诱导、启发正常的,意识能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和建立。康复训练:医生和家长共同配合,强化进行持久战式的功能训练。效果观察:年龄越小,其治疗效果越佳,满意程度越大,相反时,患者年龄越大,其疗效越慢,越不稳定,满意程度越差。讨论:解释和理论支持:患儿在发育期间,给以合理的治疗和持久的康复训练,这些刺激传入中枢,在神经系统内逐渐建立感觉和运动传导路,使效应反应完成,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手法 矫形术 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一1879(2010)02―0021―03
  
  1 前言
  
  小儿脑瘫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疾病,是继小儿麻痹后,主要致残的病症之一,目前医学治疗的方法很多,但都不理想,故认为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症。采用手法矫形术治疗小儿脑瘫就是利用患儿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尚未停止的治疗黄金期,一个可贵的、可塑性很大的年龄发育期间,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不是彻底治愈,而是尽量减少残疾程度,提高以后的生活质量。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婴幼儿早期的某些致病原因,损伤了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基层节,小脑及下位等),所致非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肢体姿势异常,为主要症状和体症的疾病,损害广泛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阙或癫痫,听觉和视觉功能障碍及行为异常等表现。一般在2岁后明显出现或被发现患儿异常。诊断时一般不困难。
  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均很复杂,目前仍有许多尚未定论或不清楚,但是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原因是围产期的三大高危因素:窒息、核黄疸、低体重儿,其次是早产儿和急产儿高危的产伤,个别是意外伤害或说不清楚什么原因所致。尽管当前社会城乡各级医疗机构对优生优育和妊娠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发病率大大降低,可是在基层和乡村仍然有新患儿出现或来医院就诊治疗。
  小儿脑瘫的治疗,目前认为其关键:仍然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越是早期发现,坚定治疗决心,其治疗效果越理想,也就是说以后遗留残疾程度就越小,生存质量就越高。理由是:患儿的脑和神经系统在尚未发育完全以前,能否给以合理的治疗,其结果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故认为越是早期治疗,效果越满意。因为医学认为:人类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是在6岁前(90%)完成,3岁以前发育最快(60%),称此时是治疗黄金期。所以认为:治疗效果取决于开始治疗时间,持续治疗时间,科学治疗的方法及能否坚持,持久战式的功能康复训练。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最近十余年来,在门诊陆续收治了主动来医院就医,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62例,男女比例接近约各50%,年龄在2―17岁之间。分别是:2―5岁10例,占16%;6―12岁,占37例,占60%(两者合占76%)。13―17岁15例,比例占24%。
  
  2.2主要体症和姿势。
  2.2.1按生理运动学分为:痉挛型(抽搐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僵直硬型(持续僵硬型)混合型(均有型)
  2.2.2按部位分为:单肢(一侧的上肢或下肢瘫)偏瘫(一侧的多伴有面瘫)三肢瘫或四肢瘫(面瘫多不确切)
  2.2.3诊断要点:有小儿脑瘫的可疑病史:
  他觉有肢体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
  除外运动发育和其他疾病。
  做辅助检查,报告支持者:(有三项符合条件者,即可诊断)。
  
  3 治疗
  
  3.1原则。手法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功能减弱和松懈异常的肌张力和肌腱挛缩。
  促进正常或生理性的,有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和建立,特别是正常的立直,平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和建立及稳定。
  
  3.2常用治疗手法。
  3.2.1点法。五指合并或偏执、中指、无名指并拢或中指向相关空位或经络全线反复叩击。即点穴或点经络。
  3.2.2拍法。拇指贴于食指第一关节处,余四指稍微并拢,向相关空位和患区平行打击,即空心掌。
  3.2.3拿法。食指和拇指将空位或经络刺激处的皮肤或皮下及皮下肌肉组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向上或内外斜上方提起,发出一种响声,即得法。
  3.2.4推法。拇指或掌根鱼际部接触皮肤向上或向下方向反复瘫动。
  3.2.5按法。拇指尖、指腹、掌心、肘尖直接按压在相关穴位上或患区中心点。
  3.2.6摩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合并或单指的指腹或掌心在患区上、下左右的摩转。
  3.2.7揉法。指端或掌心,鱼际处贴于患区作柔和旋转的揉动。
  3.2.8掐法。手指指端在空位或患区掐压
  3.2.9搓法。两手掌心相对,合搓患区或刺激线,脉络线的患区。
  3.2.10摇法。用双手挟住患肢关节两侧,缓慢摇动。
  3.2.11抛法。抓住患儿的手,令其肢体放松,连续轻抛动。
  3.2.12滚法。稍微握掌,用指关节的突性起处,在患区或刺激线处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来回滚动。(注意要紧贴皮肤)
  3.2.13分筋法。单指或双指在患处纤维走行方向垂直,左右弹拨,分离粘连。
  3.2.14理筋法。①双拇指或食指和中指、中指和无名指、挟正移动的或偏移患区的软组织,肌肉或肌腱,在顺纤维方向推拉。②食指和中指,中指和无名指挟住患趾(指)向末端反复拉动。
  3.2.15脊椎复位。一手拇指顶住歪偏的患侧棘突,向健侧推,另一手臂扶住对侧肩或抱住腰,向偏歪的患侧反复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3.2.16总结常用手法。点拍,推拿,按压,揉掐,搓滚,敲打。注意:所做力度和次数要视病情和治疗经验掌握。
  3.3矫形治疗手法:体会治疗原则以后,再由浅渐深,由慢渐快,耐心操作或先给以常用手法准备治疗后,再给以手法矫形治疗。方法如下:
  3.3.1前臂旋后障碍矫形术:适应于矫正前臂旋后运动障碍储症。
  3.3.2指(趾)理筋术:适用于缓解,松弛指(趾)屈曲,挛缩症。
  3.3.3分髋术(蛙式试验法):适用于松懈大腿内侧肌肉僵硬.即内收肌群挛缩或僵硬症。
  3.3.4直腿抬高加三指按摩术:适用于松懈大腿后侧肌群挛缩或僵硬症。
  3.3.5髋内外旋转术:适用于股内,外旋转运动障碍症。

  3.3.6俯卧位4位式矫形术:适用于腰髋肌与股直肌等肌群痉挛症。
  3.3.7向前压膝整足法(仰卧位):矫正足下垂。
  3.3.8俯卧位屈膝90度,压足及小腿后侧三指按摩法:矫正足下垂。
  3.3.9搬足或握足内外旋转法:矫正足内外翻畸形。
  3.3.10压足推理跟腱法:矫正足内外翻畸形。
  3.3.11另外常用手法:①膝关节异常时:上提髌骨,伸膝关节时,按压髌上穴。屈膝关节时,按压委中穴。②腕关节异常时:伸腕骨关节时,按压腕背阳溪穴。屈腕骨关节时,按压大陵穴。
  3.3.12注意:以上各种手法要柔和,力量要适度由轻渐重,由慢渐快的进行。
  
  3.4外固定治疗法:
  3.4.1适应症。年龄偏大(多指12岁以上)肢体姿势异常或指(趾)畸形较重,给以各种相应的矩形和松懈术治疗后,已达到一定程度,即最佳程度位或重量自然位时,再给持久抑制性固定治疗。
  例如:膝踝关节或肘腕关节挛曲,指(趾)挛缩或畸形,腕足下垂,马蹄足,足内外翻畸形等。
  3.4.2方法:根据病情选用长宽适合的木质、竹质、金属板给予外固定或选用长短管形膏固定及石膏托半固定。一般2―3周拆除,矫形效果欠满意者,间隔1―2周后重复以上治疗,也可根据病情逐渐加大治疗角度,而反复治疗。
  3.4.3注意事项:露出肢体或(指)趾的远端,以便观察未稍血循环状况。例如:颜色和温度。发现不正常时及时松懈后再给以固定。
  
  4 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完成已经建立的正常或已经出现的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先简单渐复杂,先短时渐长时,每天反复多次,持久战式的,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吃,穿,站立,行走,持物,生活自理方面的功能训练和练习。要模仿和学习正常同龄人的各种动作和功能,在质量和速度上逐渐地接近正常同龄儿直至满意。
  
  5 疗效观察
  
  凡是能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患儿,再给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比较以后,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给以评估,只是进步速度的快慢和满意程度的不等而已,在此期间如果同时给以药物辅助和其他方法的治疗,其效果更佳。总之从治疗效果上可以看到:12岁以下均满意,也就是说年龄越小满意程度越大,12岁以上基本满意,也就是说年龄越大进步越慢,效果越不稳定,满意程度越差。
  
  6 讨论
  
  6.1释解:手法矫形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就是利用外界的手法技巧和力量,直接抑制患儿的躯体,肢体和指(趾)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再在各种促使作用下,逐渐产生和建立意识能控制的正常运动和姿势,从而达到了减少残疾程度和提高以后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手法矫形术的各种治疗和康复训练,抑制患儿的异常动作和姿势。具体的方法就是严格的根据患儿的病情,即运动障碍和动作及姿势异常的部位,程度、性质、在患侧的头颈,肩甲,腰髂,上下肢等全身各部位的患区,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立位等各体位下给予反复持久的抑制性,反方向性,机械性手法矫形治疗。同时给以鼓励,启发诱导患儿做出主动动作,逐渐的产生或形成有意识的运动反应,使患儿感受和体会高级水平的正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感觉刺激,建立后稳定再发展,逐渐接近正常同龄儿水平和状况。
  通过临床效果观察的结果,能够证实这个过程是存在的,说明这个方法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试用和推广应用。
  
  6.2理论上的支持。现代医学认为:脑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由于致病因素,已经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由于损伤而造成了一部分脑功能丧失,可是患儿正处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正不断的发育和建立的年龄阶段,在这个认为是治疗黄金期的阶段中,能给以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持久地康复训练必定是有益的。
  这个过程肯定是一种综合刺激和促进作用。因此有可能促使了已经受损伤而不能再生的脑组织细胞和周围组织细胞的功能复苏和逐渐再建立,或者是周围残存的健康脑组织细胞,其功能逐渐壮大增强后,代偿了因操作而丧失了那一部分功能。
  换句话说,在患儿发育尚未成熟期间,给以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经过,是一个强化过程,也是各个部位的各种刺激不断的向所属中枢传导,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后,逐渐产生和建立出来的感觉运动传导路及效应反应完成的过程,再逐渐向高级化进展,而获得能在意识控制下的正常运动和运用及姿势的功能。从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结果就是和同龄儿相比较,遗留的残疾程度减少或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2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