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序贯治疗急性前列腺炎35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俊岗 李淑琴

  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诊治急性前列腺炎患者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患者,年龄25~80岁,平均55岁。均因急性寒战、发热及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就诊。排尿困难2l例,急性尿潴留3例,部分患者伴下腹、会阴、腰骶部疼痛,坠胀不适及直肠刺激症状。病史1~8天,平均4天。体温37.5~40.0℃。平均39℃。直肠指检(DRE):触痛8例,前列腺表面温度较高,其中2例有波动感。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5~21.3)×109/L,中性粒细胞(0.85~0.91):尿常规:白细胞(+~+++);中段尿培养阳性20例;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33例,18例前列腺有低回声区,13例前列腺内血流丰富,2例存在液性暗区;尿流率检查20例,最大尿流率(Qmax)<15ml/s者12例,平均11ml/s。
  治疗方法 入院后先予喹诺酮类或头孢类药物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300mg,1次/d;或头孢曲松钠2.0g,2次/d。治疗1周,然后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或头孢氨苄胶囊500mg,3次/d。治疗3~4周。急性尿潴留者予留置尿管3~5天,排尿困难者加服特拉唑嗪2~4mg,每日1次。2例超声检查前列腺内存在液性暗区者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分别引流出液体2.5ml和4.5ml。
  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后3~6(平均4天)体温恢复正常。尿培养1周后仍有2例异常;2周后复查示阴性,复查血、尿常规均正常。2例前列腺脓肿者B超液性暗区消失;20例排尿困难者复查尿流率,Qmax升至11~22ml/s,平均16.5ml/s。
  
  讨论
  
  前列腺炎综合征包含一切与前列腺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Ⅲ,最新分类是1998年国际前列腺合作网络(IPCN)提出的,共分4类: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其中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占5%~10%。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系指由尿道病原体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整个前列腺的急性炎症,前列腺导管系统开口于后尿道,而各开口的方向不同,故易被感染。其感染途径可以是:①由尿道炎引起的上行感染;②感染尿液逆流到前列腺管;③由邻近器官的炎症,如直肠、结肠、下尿路的感染通过淋巴系统引起前列腺炎;④通过血行途径引起感染,如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的感染原通过血行引起前列腺炎。酗酒、纵欲过度、受寒、发热、全身感染等使前列腺充血的因素均可诱发前列腺炎。
  典型的急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伴膀胱刺激症状,下腹部、盆腔和会阴部疼痛,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有触痛或有波动感,肛温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可发现大量脓细胞,尤以初始或终末段尿液为著。血、尿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但老年患者反应性差,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往往会漏诊、误诊而延误病情。
  另外,急性前列腺炎还需与急性上尿路感染相鉴别,上尿路感染多见于女性,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腰痛、尿培养阳性,但往往无排尿困难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伴有下尿路感染,表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及尿潴留,一般不伴畏寒、发热、直肠指检也不会有前列腺波动感及肛温升高。
  急性前列腺炎的抗感染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安全、有效,为首选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36~48小时退热。喹诺酮类可高浓度地进入前列腺组织,它是两性化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首选,但因急性前列腺炎发作时前列腺组织及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故药物的选择相对宽松。治疗初期可选用新型喹诺酮或头孢类药物。如疗效不佳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调整用药。还应考虑前列腺脓肿形成的可能,借助直肠超声检查诊断,经证实有前列腺脓肿者,应早期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与此同时应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总之,急性前列腺炎经过积极治疗者预后一般良好,但部分患者急性前列腺炎可能持续存在,因此至少3个月随访并行细菌培养以指导治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