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应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 统计患者急诊分级分布情况、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和二次分诊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 1级患者最少, 仅为3例(3%), 2级患者18例(18%), 3级患者34例(34%), 4级患者最多, 为45例(45%)。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8:00~22:00, 其中就诊患者人数最多的时间为10:00~12:00, 共有48例(48%)患者;其次是16:00~18:00, 共有32例(32%)患者;就诊患者人数最少时间为6:00~8:00, 有4例(4%)患者;其余16例(16%)患者分布在其他时间段。二次分诊治疗的患者仅有8例患者, 三次及以上分诊治疗患者有3例(3%), 其余89例(89%)患者均为一次分诊治疗。结论 在急诊科患者治疗中应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能够提升分诊工作效率, 准确、快速地辅助识别病情, 实时共享就诊数据, 优化急诊医疗资源配置和排班, 提升分诊质量, 实现辅助决策分诊, 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改良智能化;分诊分级;分诊系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111
急诊科是医院第一治疗科室, 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 需要立即安排治疗, 由于急诊科每天接收治疗的患者数量非常多, 易出现就诊时间长等问题, 影响患者的治疗。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医院在治疗中也应用智能化信息系统, 逐渐完善医院信息系统。急诊分级分诊是体现科室医疗服务体系质量的重要环境, 需要借助急诊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实现对患者病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建立共享数据库, 实现高效治疗[1]。本文分析了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急诊科治疗提供参考,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急诊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均>18周岁, 符合急诊就诊标准, 按照常规要求挂号和接受治疗;排除患者信息不全、不符合急诊治疗标准、挂号后退号等情况。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其中男60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50.49±0.34)岁。
1. 2 方法
1. 2. 1 系统分级标准 参照急诊分诊遇见指引制定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分级标准[2], 1级: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将患者送往抢救室或复苏室;2级:抢救时间<10 min, 需要送往抢救室或复苏室;3级:抢救时间<30 min, 可将患者送入优先诊室;4级:患者无需立即抢救, 救治时间<4 h, 可在一般诊室接受治疗。
1. 2. 2 分诊系统应用 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主要分为4个操作模块, 分别为患者信息(用于记录和描述患者信息)、智能分级系统(对患者疾病进行分级)、数据统计(患者就诊去向分配)和数据共享(实现患者数据共享功能)。①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病情信息(主诉和检查)和各项生命体征;②智能分级系统:系统中带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疼痛评分、创伤评分等多个评估量表, 17项主要临床症状和11项常见急症和危重症疾病主诉症状;③數据统计:分诊护士将患者的主诉症状与生命体征录入系统后, 勾选系统中相应的提示栏, 系统自动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 并提供给分诊护士, 将患者转送至对应的治疗科室[3];④数据共享:系统会自动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等信息传送至科室医生诊疗系统,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表现进行二次分级并排号, 叫号顺序为急诊患者接受治疗的顺序。
1. 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急诊分级分布情况、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和二次分诊情况。
2 结果
2. 1 急诊分级分布情况 100例患者中, 1级患者最少, 仅为3例(3%), 2级患者18例(18%), 3级患者34例(34%), 4级患者最多, 为45例(45%)。
2. 2 就诊时间分布情况 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8:00~22:00, 其中就诊患者人数最多的时间为10:00~12:00, 共有48例(48%)患者;其次是16:00~18:00, 共有32例(32%)患者;就诊患者人数最少时间为6:00~8:00, 有4例(4%)患者;其余16例(16%)患者分布在其他时间段。
2. 3 二次分诊分布情况 二次分诊治疗的患者仅有8例(8%), 三次及以上分诊治疗患者有3例(3%), 其余89例(89%)患者均为一次分诊治疗。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S)逐渐应用于医疗过程中, 国家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所研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基于此大数据环境下, 本院引进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 结合本院的急诊特点, 应用于急诊科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应用优势如下。
3. 1 完善分诊资料, 规范文书管理 患者进入急诊科室治疗后, 护士将患者的各项信息录入系统, 系统自动统计和计算, 对患者进行分级分诊, 并将患者分诊时间、科室去向和量表评分等形成报表[4]。分诊护士可按照“科室”“分级”和“时间”等进行分级划分, 观察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的接诊情况, 合理分配患者的治疗科室, 减少等待时间。系统化自动生成报表为分诊文书管理提供了便捷, 分诊将各信息汇总后点击“导出”即可将所选择内容打印出来, 大大节省了手写分诊资料的时间, 避免漏诊、漏记等情况, 规范了急诊分诊文书管理[5]。
3. 2 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急诊科室白天诊治的患者数量非常多, 很多“非急诊”患者分为急诊, 因急诊治疗快、就诊人数少、费用与门诊相似, 因此选择急诊号, 占用抢救资源。当门诊号不足时, 也会导致急诊科室患者数量增加。应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能够掌握患者治疗高峰时间, 在此时间段内增加护士排班, 在患者治疗数量少的时间段内减少排班,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6, 7]。护士长要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就诊量与时间的关系, 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对于交接班等事件出现的分诊高峰阶段增加护理人员, 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 3. 3 動态、即时分诊记录 改良后分诊系统注重患者病情的再次评估, 当患者初次分诊后症状有变化时要再次评估, 采用动态管理和可靠追踪方式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5]。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对患者进行二次分诊有助于识别潜在危重患者, 动态调整患者的就诊科室, 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8]。综上所述, 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应用取代了传统护士手工测量和采集数据, 利用电子设备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 实现智能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分析与评估。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能够完善分诊文书, 为疾病分级提供客观数据, 优化急诊流程, 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 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蕾, 谢小华, 谭薇, 等. 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护理研究, 2018, 32(1):63-66.
[2] 王蕾, 谢小华, 熊文举, 等. 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评价. 中国数字医学, 2017, 12(10):57-59.
[3] 叶立刚, 张茂, 周光居, 等.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滞留状况的研究.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 9(1):41-44.
[4] Xaquero LM, Rodero-Merino L, Caceres J, et al. A break in the clouds:towards a cloud definition.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6, 39(4):50-55.
[5] 郑若菲, 金爽, 郑春娥, 等.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8):1098-1101.
[6] 陈秋菊, 方方, 黄萍, 等. 基于TTAS标准的急诊分诊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护理研究, 2015, 29(32):4050-4052.
[7] 梁潇, 刘越.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预检分级分诊中应用.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7):1419-1420.
[8] 潘璐意, 万光明, 颜美琼, 等. 校正改良式早期预警系统在心胸专科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 33(24):72-75.
[收稿日期:2018-07-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