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傣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傣医学专业培养工作是我校的社会职责,“岗位胜任力”作为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医师在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存在欠缺。傣医学专业虽是民族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应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做好傣医专业的培养工作。结合云南中医药大学傣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实践,探讨如何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养“人文素养高、专业基础实、临床技能强”的高素质傣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傣医学;医学教育;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76-02
  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首次提出“岗位胜任力”一词,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将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界定为师应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1]。傣医学是傣族同疾病长期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傣医学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生,2014级招生 27人,2015级招生30人。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傣医药传承和傣医临床思维能力,从事傣医药的医教研的专业人才。医学教育的宗旨是通过临床实践教学使医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医疗岗位的需求,提高临床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达到医师所具备的岗位胜任力[2]。傣医学是傣族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的,这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临床实践的培养是成就高素质傣医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我校傣医学专业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实践,探讨如何确保傣医学专业的培养质量。
  1 以岗位胜任力对培养傣医学专业医学生的要求
  “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工程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重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这促使我们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从以往的过多关注疾病转向关注病人,更多的需要临床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需要临床医生熟练地运用医患沟通技能、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以求所服务的病患受益。通过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逐步实现由教授医学知识为主的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强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临床基本能力与医患沟通技巧等能力,鼓励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团队意识,为培养傣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傣医专业人才紧缺,患者接受程度与受众范围较小,更需要傣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等能力。
  2 傣医学临床实践培养现状及难题
  传统的傣族医药学具有悠久历史,2000多年前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治病的傣方傣药经验,形成了以“解毒理论”“四塔、五蕴理论”、“风病论”为核心的一门民族医学。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民间医药的开发,傣药中有许多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绿色良药,傣医傣药的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傣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与专科教材缺乏,教学的依据是教材,缺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教材,同时傣医的专业教师缺乏,对新医学改革形势下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进程的完成等有一定影响[3]。培养傣医人才的标本室、实验室和临床实践技能中心缺乏,学生无法对所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当前临床医学的方向是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化,而这种转化需借助临床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等能力的积累。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傣医学专业培养的基本技能受到当前主客观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傣医学专业医学生往往无法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傣医学专业的建立时间较晚,招生规模扩张速度较快,而相应的硬件设施未能及时完善,资源不足,且傣医院和教师队伍建设不尽合理。这些因素都导致傣医学专业医学生生临床技能与素养不能完全达到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要求。
  3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傣医学临床实践培养对策
  3.1 加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针对当前傣医学实践现状,为更好地提升傣医学临床实践者综合素质,应该着力构建一种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要求,傣医学专业医学生应需参加医院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会等教学工作。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级考核指标考核、评估傣医班医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协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医患沟通等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临床技能培养是傣医专业医学生培养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下细分临床综合素质、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三个考核指标。综合素质指标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临床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临床操作技能则采取临床实践操作、人体模型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临床技能。傣医的学生需掌握文献检索、病例观察、Meta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发现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是岗位胜任力体现的重要因素[4]。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傣医生不仅能够较好地处理日常的医疗工作,同时关注傣医学科的发展,通过最新研究结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傣医学的临床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傣医需要依据其所学的傣医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傣医学的实践者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3.2 注重人文素养和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教育中,过多重视对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比重不足,而且医学院校对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養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养成。首先,傣医的教学大纲中应增设医患沟通教育相关课程,提高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课程中的比重,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认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中,应融入人际沟通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其次,扩展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平台,促进医学生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与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医学生从新视野去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等理念。作为一名合格的傣医学临床实践者,在医疗环境中需要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患者更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同时,傣医学诊疗是一个多部门、患者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需要医疗多方沟通协作,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加强自身的有效沟通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与团队合作建设 医学师资队伍是医学教育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师资队伍评价指标中涵盖傣医专职教师的人员数量、职称结构、、带教水平等指标,切实这几个指标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傣医学生的培养质量[5]。同时,随着傣医学科交叉的深化,知识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包括中医、西医的融合,临床诊疗常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与领导管理能力在今后临床实践中也越发重要。在临床教学实践环节中,各学科专业、方向的专家组成小组,对傣医学生在教学实践、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4 小结
  傣医学实践由于其学科交叉及目前医学技术局限等现状,在临床实践培养过程中,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加强傣医临床实践者人文素养、有效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傣医学临床实践者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傣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不仅使傣医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对进一步深化傣医学科培养模式,推进岗位胜任力内涵建设,提高傣医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Physiologist,1973,28:1-12.
  [2]朱庆双,张建,贾建国,等.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32-339.
  [3]张莹,张锦英,徐军,等.基于胜任力的转化式学习:医学院校本科教学的改革路向[J].医学与哲学,2017,38(5):66-69.
  [4]赵万红,潘龙瑞,朱克刚,等.我国高等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5):75-77.
  [5]王玲玲,刘玉秀,顾怀敏,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9):966-969.
  (收稿日期:2018-12-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41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