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症状转归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症状转归情况。方法 100例盆腔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氧氟沙星治疗, 观察组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比较两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腹痛腹胀以及呕吐恶心发生率分别为0、4.00%、4.00%、2.00%, 均低于对照组的20.00%、22.00%、24.00%、2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盆腔炎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安全性强, 有效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盆腔炎;症状转归;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64
和以往相比, 我国盆腔炎发生率有所上升。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盆腔附件炎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倘若患者未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合理治疗, 极易引发输卵管阻塞等不良症状[1]。本文全面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有效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2~68.75岁, 平均年龄(31.58±13.12)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2.45~65.72岁, 平均年龄(32.44±1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盆腔炎, 且自愿接受实验调查, 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对象:妊娠哺乳期女性、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疾患者者。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氧氟沙星(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313)进行治疗。将0.4 g氧氟沙星加入到100 ml 0.9% NS溶液内混合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026)进行治疗, 将0.2 g盐酸左氧氟沙星加入到100 ml 0.9% NS溶液内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治疗后, 患者既往腹痛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或者消失, 经检查后, 各项指标有所转归, 接近正常值;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既往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经检查后各项指标有转归迹象;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以及全血高切粘度等。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腹痛腹胀以及呕吐恶心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分别为(2.2±0.4)、(12.7±0.7)、(5.7±0.8)mPa·s, 观察组分别为(2.3±0.3)、(12.8±0.6)、(5.8±0.7)mPa·s。治疗后, 对照组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分别为(1.7±0.5)、(11.4±0.8)、(5.3±0.5)mPa·s, 观察组分别为(1.5±0.2)、(9.5±0.5)、(4.4±0.3)mPa·s。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0例(0)、头晕头痛2例(4.00%)、腹痛腹胀2例(4.00%)、呕吐恶心1例(2.00%);对照组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10例(20.00%)、头晕头痛11例(22.00%)、腹痛腹胀12例(24.00%)、呕吐恶心12例(24.00%)。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腹痛腹胀以及呕吐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30例, 有效19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 有效17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4.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腔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主要指的是女性机体中生殖器以及四周结缔组织或者盆腔腹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 3]。其具体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发热、腹痛、小腹坠胀等。当前临床对于此类疾病多使用抗生素予以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对于此类疾患者, 临床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药物包含喹诺酮类药物, 代表制剂为氧氟沙星或盐酸左氧氟沙星等。多个文献证实, 在对患者开展治疗时单独利用氧氟沙星效果并不显著。但如果对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 安全性则能够得以提升。 氧氟沙星为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制剂。其有着无副作用的抗菌谱广、疗效显著等特征。药物的有效成分会作用在细菌体DNA促旋酶A亚基之中, 同时也可减少其活性, 全面干扰细菌DNA合成度。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由此消灭细菌达到抗菌效果。药物还可有效阻止耐药质粒传递过程, 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本药对于人体内的促旋酶存在显著效用, 所以说毒副作用较低[4]。
盐酸左氧氟沙星也为喹诺酮类制剂, 其属于氧氟沙星的左旋体。经过对氧氟沙星活性成分左旋体放大处理, 进而起到良好的抗菌成效。就抗菌活性来看其为前者的2倍左右。该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氧氟沙星相同, 均为经过减少细菌促旋酶, 进而体现出灭菌作用, 有效阻断细菌合成, 进而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值得说明的是, 此类药品在体现出抗菌效用的过程中, 也能够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积极阻断细菌繁殖, 因此抗菌效果明显比氧氟沙星要好[5]。
国内学者研究中证实, 对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盐酸左氧氟沙星化学结构更有助于提升药品本身生物利用度。其能够作用在局部病灶, 使药物浓度水平提升, 毒副作用更低。患者在用药时偶见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以及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仅有0.1%~5.0%, 经停药处理后, 不良反应可自愈[6-8]。
本组实验相关研究结果指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 相较于氧氟沙星, 对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 能够体现出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出現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左氧氟沙星抗菌活性更高有关。当药物进入到人体之后, 可以提升病灶局部药物浓度水平, 进而体现出良好的抗菌效用, 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左氧氟沙星能够有效改善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腹痛腹胀以及呕吐恶心发生率分别为0、4.00%、4.00%、2.00%, 均低于对照组的20.00%、22.00%、24.00%、2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盐酸左氧氟沙星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更方便机体吸收。且在药物发挥作用时, 也不会对机体中的促旋酶体现效用, 因此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对盆腔炎患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安全性强, 有效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妞妞, 王铁延, 邹丹. 康妇消炎栓联合左氧氟沙星和金刚藤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 33(2):316-320.
[2] 赵迎宾, 惠颖. 盆腔炎患者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2015(32):147-148.
[3] 黄华民. 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7):151-152.
[4] 强烈应, 史小四, 徐丽, 等. 盐酸左氧氟沙星用于妇科盆腔炎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32):3939-3940.
[5] 何红月.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0):159-160.
[6] 孙丽威. 分析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24):68.
[7] 谭佩惠. 124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161-162.
[8] 吴明弟, 钟鹏.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98-99.
[收稿日期:2019-03-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69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