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因子治疗和康复护理在肌性斜颈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肌性斜颈的效果。方法 80例肌性斜颈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一般康复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儿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联合康复护理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物理因子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患儿肌性斜颈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能够减轻患儿斜颈症状, 改善患儿的病情, 提升患儿自主活动能力。因此, 其可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物理因子;康复护理;手法按摩牵拉;肌性斜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86
  肌性斜颈在医学上又被称为“先天性斜颈”, 人们对这种病症又叫做“歪脖”[1]。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 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症状。主要由于患儿出生后颈部偏向一侧产生畸形, 单侧胸锁乳突肌与常人相比较短, 或者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 颈部肌肉发生病变导致。在临床治疗中, 对患儿实施物理因子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病症, 加快愈合速度。物理因子治疗主要采用的是中频、激光以及手法按摩牵拉方式, 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治疗肌性斜颈具有很好的疗效[2]。本研究探讨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肌性斜颈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肌性斜颈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研究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7 d~1岁。对照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10 d~1岁。两组肌性斜颈患儿均在出生7~9 d内发现脖子处出现肿块。查体:患儿头部和颈部主要偏向一侧, 转动时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感引发幼儿哭闹, 幼儿面部五官尚未出现健侧偏低的现象。初步诊断发现幼儿一侧胸锁乳突肌下段部位存在梭形肿块, 按压无疼痛感, 肿块底部能够稍微移动。经B超检查后发现, 幼儿胸锁乳突肌存在增厚现象, 回声不均, 最大肿块面积在30 cm×24 cm, 肿块最小面积在18 cm×14 cm。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儿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肌性斜颈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调查, 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患儿无锁骨骨折病症;排除先天性颈椎畸形患儿。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一般治疗康复护理方法, 主要分为心理护理以及日常生活护理指导等。心理护理:肌性斜颈治疗时间较长,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儿家属详细解释治疗期间需要实施的护理方法并明确告知每项护理所需时间, 让患儿家属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疏解患儿家属的紧张、不安以及焦虑等负性情绪, 最大限度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另外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时, 应当微笑、亲切, 尽可能让患儿感知善意, 让患儿感受到安全感, 抚慰患儿在陌生地点而引发的不安感。日常生活护理指导:①利用玩具以及色彩鲜艳的东西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让患儿的头颈向患侧方向缓慢转动;②患儿在日常护理中应当将灯光设置在患侧方向, 患儿家属在哺乳喂养时也应当以患侧方向为主,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患儿向患侧方向缓慢移动, 对缓解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症狀具有很好的效果。③在日常生活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患侧进行热敷护理。也就是制作布袋将其灌满经过杀毒处理的沙土并将其加热至40℃左右, 用毛巾以及棉布将沙袋包裹并放置于患侧, 既能对患儿的头部进行固定, 又能热敷缓解患儿症状,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随时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 避免患儿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3]。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患儿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因子治疗方法。手法按摩牵拉治疗:将患儿以仰卧体位平置于病床, 方便主治医生检查患儿患侧情况, 患儿家属辅助医生承托患儿身体, 医生一手放置于患儿后颈处, 另外一只手放置于患儿下颌处, 转动患儿健侧保持5 s左右, 再向另一侧转动, 医生在按摩时需保证手法温柔, 连续按摩15次左右后休息5 min, 循环4次左右。按摩1次/d, 每周按摩≥5次。电脑中频电疗治疗:将电脑中频电疗仪的电极分别放置于患儿患侧, 并用胶布将其固定, 点流量控制在20 mA左右, 1次/d, 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 min, 每10 d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间隔5 d左右。激光治疗:使用激光治疗时, 患儿家属将患儿平躺放置在双腿上, 头部稍向后仰, 将患侧面向医生, 将激光光头对准患侧, 距离为60 cm左右, 并在照射后在患侧轻柔按摩20 min左右。1次/d, 治疗时间为15 min/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儿头颈处肿块消失, 头部能够自由活动, 转动无疼痛感, 两侧面部匀称为痊愈;患儿头颈处肿块大小有所缓解, 头部转动无明显疼痛感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头部无法灵活转动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根据参考文献[3]将治疗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肌性斜颈一般是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婴儿一侧的胸锁乳头肌部分纤维在生产中遭受撕裂进而在头颈处形成肿块, 肿块逐渐加大并形成机化, 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性收缩, 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症状[4]。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对患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医院采用了物理因子治疗方法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手段, 进一步促进了患儿肌性斜颈临床症状的恢复[5]。
  物理因子治疗方法主要根据患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症状采用中频、激光以及手法按摩牵拉方式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 缩减肿块面积直至消失[6]。这三种治疗方式亦较为温和的方式对患儿患处进行物理治疗, 在治疗中逐渐提升患儿患处的自主活动能力, 避免手术方式带来的风险。激光治疗方式以及中频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儿患处的血液循环, 加强局部渗出物的吸收, 松弛患处的肌肉紧张感。手法按摩牵拉方式能够利用加强患处的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穴位, 加强患处对外界的感知能力, 加强自主活动能力[7]。
  康复护理就是由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 对患儿家属讲述相关护理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 树立自信心[8]。并结合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康复计划方案, 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 加强患儿家属对护理的了解程度, 并定期对患儿的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 及时应对护理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患儿营造温馨的护理环境, 提高治疗效果[9, 10]。
  在本次的研究当中, 对物理因子治疗方法联合康复护理干预的选择和应用, 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过物理因子治疗以及康复护理后,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愈效果, 患儿出院后调查患儿家属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物理因子治疗方法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对治愈肌性斜颈患儿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期间, 应该对这一手段进行积极地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恩樂, 师彬. 点穴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8例临床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3):77-78.
  [2] 王大武, 张德文.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21):1634-1636.
  [3] 范美丽, 彭振居, 邹炜, 等. 先天性肌性斜颈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9):3762-3764.
  [4] 蒋海云, 金瑛. 推拿联合自拟斜颈方热敷治疗小儿先天性40例疗效观察. 中医儿科杂志, 2019, 15(3):65-67.
  [5] 宋仲涛, 王军, 常健菲. 推拿疗法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1): 32-34.
  [6] 石玥, 柯洵, 丁洪磊. 崔述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经验总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2(4): 114-115.
  [7] 许艳琴. 艾灸激发感传循经线体表温度及血流影响的初步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 2016, 35(6): 761-763.
  [8] 王婧婧, 徐燕. 一种小儿肌性斜颈矫治枕的制作与临床应用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9):133-135.
  [9] 马俊琴.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8, 35(5):542.
  [10] 李胤颖, 张雨平. 先天性肌斜颈的管理研究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4):3352-33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37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