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评价与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方法 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按照失血量分级情况分为A组(Ⅰ~Ⅱ级, 64例)和B组(Ⅲ~Ⅳ级, 36例)。均给予麻醉、监测及抗休克治疗。观察麻醉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局部麻醉加强化3例、神经阻滞麻醉3例、全身麻醉84例、持续硬膜下麻醉10例。经抗休克治疗后, 成功复苏共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组患者复苏成功率96.88%与B组的94.44%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 其重点在于选择科学麻醉方案、合理用药、早期足量扩充血容量, 严密的术前评估、麻醉前准备以及适宜的麻醉方式选择与用药,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手术顺利进行。在救治得当的条件下, 患者复苏成功率受失血量的影响较小, 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处理;临床观察;效果评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41
在临床上,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 其是由于急腹症或严重创伤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量失血, 并引起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 且患者意识丧失, 如果患者低血容量无法及时纠正, 则容易造成患者致残、死亡[1]。该病症的主要特点为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等, 而在救治此类患者的过程中, 需采取科学合理的麻醉处理方式, 并给予及时迅速的救治, 才能促使患者达到较高的复苏成功率[2]。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即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及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受伤原因为:腹腔脏器破裂(包括肝脾破裂、肾破裂、肾挫裂伤合并腹膜后血腫、异位妊娠破裂出血、肠系膜破裂等)41例, 颅脑外伤18例, 胸部外伤6例, 胸腹联合伤5例, 四肢开放骨折及骨盆骨折25例, 颈部刀割伤5例。其失血量分级情况:Ⅰ级33例、Ⅱ级31例、Ⅲ级20例、Ⅳ级16例。所有患者按照失血量分级情况分为A组(Ⅰ~Ⅱ级, 64例)和B组(Ⅲ~Ⅳ级, 36例)。A组男34例, 女30例;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36.15±12.62)岁;送医时间30 min~3 h。B组男25例, 女11例;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35.67±13.12)岁, 送医时间30 min~3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因急腹症或严重创伤造成大量失血;年龄>16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排除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排除中途转院者[3]。
1. 2 方法
1. 2. 1 麻醉方法 针对A组患者, 在其血流动力学稳定、一般情况较好、术前液体复苏顺利的情况下, 其麻醉方式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加强化。如果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给予1.5%利多卡因3 ml麻醉, 然后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适当给予1.5%~2.0%利多卡因对麻醉予以维持。而针对B组患者, 如果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快速补液维持稳定, 则麻醉方式首选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 且可选择依托咪酯、万可松、舒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维持。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后, 可采用5~10 μg舒芬太尼静脉注射、0.1 mg/kg万可松静脉注射予以呼吸控制, 亦可复合瑞芬太尼进行泵入。当患者休克获得纠正, 且术中出血量停止后, 需根据实际情况吸入1.0%~1.5%七氟醚;针对少数生命垂危者不需全身麻醉, 直接插管抢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麻醉前应加强对多发复合伤患者的处理, 针对饱胃患者全身麻醉时如何防止反流误吸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可采用表面麻醉下清醒气管插管。昏迷患者应立即清除口咽部血污及分泌物以保障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胸外伤有血气胸的患者, 应先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避免发生严重的张力性气胸。通气压不宜过大, 以免发生气压伤和正压通气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而加重休克。
1. 2. 2 监测及抗休克治疗 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改善和恢复其重要组织、脏器的灌注, 因此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首先对其尿量、生命体征等予以常规检测, 并行急诊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测等。针对失血量Ⅱ级以上患者, 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并常规监测无创血压, 必要时监测动脉血压, 同时多开放几条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输入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或全血等。若患者休克时间较长, 为纠正其水电解质平衡, 可给予5%碳酸氢钠。若患者病情极危重, 则需行升压处理, 即视情况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采取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时, 一般采取晶体液∶胶体液为(2~4)∶1的比例进行补液, 如失血较多, 血细胞比容(Hct)<25%时, 必须补充红细胞, 且同时针对失血量较大者(失血量>70%时), 还需采用10~15 ml/kg新鲜冷冻血浆进行适当输注, 以代偿凝血因子欠缺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必要时还应输注血小板。另外如果经积极扩容治疗, 血压不升, 则需采用剂量为3~5 μg/(kg·min)的多巴胺进行输注, 且注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98 kPa, 以达到组织灌注的效果。
1. 3 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局部麻醉加强化3例、神经阻滞麻醉3例、全身麻醉84例、持续硬膜下麻醉10例。经抗休克治疗后, 成功复苏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组患者复苏成功率96.88%与B组的94.44%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A组死亡2例分别为颈部刀刺伤所致颈内静脉破裂与腹部刀刺伤所致下腔静脉破裂, 患者入院后均为Ⅱ级失血量, 于术中发现损伤太重, 出血迅猛, 行加压止血并血管吻合术, 但因吻合困难, 患者一般状态每况愈下, 不具备转院条件, 行加压止血缝合后送至重症监护病房(ICU), 术后均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而B组2例均因严重颅脑损伤而死亡。
3 讨论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 血容量严重下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复苏处理的关键则在于足量、快速、及时输注液体, 且原则为先液后血、先晶后胶、先盐后糖, 且要按照患者的实际需求采用相应的液体加以输注[4]。对于失血量Ⅰ~Ⅱ级患者, 首先采用1~2 L晶体液输注, 再输入胶体液, 然后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而针对失血量Ⅲ~Ⅳ级患者, 需采取常规输血联合晶胶体液输注。针对此类患者, 其麻醉药物选择的原则主要为循环抑制作用轻、麻醉效果稳定[5]。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休克患者, 其优点在于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抑制轻、适用范围广、可确保供氧等。但失血性休克患者系统、器官未出现严重障碍, 因而针对Ⅰ~Ⅱ级可以采取其他麻醉方式。在选择麻醉药物的过程中, 主要可采用依托咪酯、万可松、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咪唑安定等, 原因在于这些药物的循环抑制轻, 对于循环抑制作用较显著的氯胺酮、硫喷妥钠、异丙酚等则不予以采用[6-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100例患者经抗休克治疗后, 成功复苏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组患者复苏成功率96.88%与B组的94.44%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 其重点在于选择科学麻醉方案、合理用药、早期足量扩充血容量, 严密的术前评估、麻醉前准备以及适宜的麻醉方式选择与用药,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手术顺利进行。在救治得当的条件下, 患者复苏成功率受失血量的影响较小, 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马志成, 阿尔曼·热马占. 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10):30.
[2] 拜辉. 6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体会. 甘肃科技, 2018, 34(1):127-128.
[3] 张慧霞, 王迎雪.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与容量治疗.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8):155-156.
[4] 马恒涛, 谭黄业, 樊献军, 等. 快速康复外科在创伤性肝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麻醉期管理应用探讨. 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11):1163-1165.
[5] 王华. 非颅脑损伤型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体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8):26-28.
[6] 张雪峰. 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22):713-714.
[7] 黄如雷, 梁明, 苏国生.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麻醉体会. 医药前沿, 2011, 1(23):328-329.
[8] 劉信全.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麻醉处理.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5(1):34-35.
[9] 许硕贵.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损伤控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0):1076-1080.
[收稿日期:2019-0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39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