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验室镜检,协力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朝志

  最近两个月,常州市民陈女士反复头痛、头晕,自以为是“贫血”,服用大量“补血药”后病情不但不见好转,甚至出现呕吐和视物模糊的症状。于是,陈女士来到医院就诊,接受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在其脑脊液中找到了新型隐球菌,诊断其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分布广泛,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其中鸽粪中大量存在。有数据显示,在我国52%~76%的鸽粪中能分离到新生隐球菌。而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早期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常表现为头痛、低热等症状并逐渐加重,数周内出现颅高压症状,包括恶心和/或呕吐、抽搐、视物模糊,甚至昏迷或出现颈强直、Kerni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因此,及早发现隐球菌性脑膜炎尤为重要,其主要手段就是实验室镜检。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查,首先就是对病原菌的直接镜检,如果能在标本中找到新生隐球菌的存在,对于诊断的结果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操作方法为:取少许的脑脊液标本放在玻璃片上,加上一滴墨汁之后进行混匀,加盖上玻璃片后就可以直接进行镜检。新生隐球菌在镜下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双层厚壁孢子,并且外边有一层宽阔的荚膜,并具有清晰完整的边缘,菌体内有单个出芽。如果新生隐球菌有变种现象,菌体就会呈现出针形、棒形、瓢形、棒形以及圆球形的出芽现象。在上述操作中,脑脊液与墨汁的比例非常有讲究,而这个比例又和墨汁的浓度有着一定关联,通常控制在1:0.5~0.8之间。墨汁过多会遮挡菌体而影响观察,而墨汁过少的话染色又不会成功,最终会导致漏检。
  在标本中发现菌体之后,还应该对菌体进行计数,计数的目的是為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也是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具体操作为:将脑脊液标本摇匀,然后用吸管吸取一定量放在小试管中,加入染液后摇匀,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如果在首次脑脊液制片标本中没有发现菌体,也不能贸然下结论判断不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而应该在经过离心沉淀之后重复检查。离心沉淀过程一定要注意时间,通常是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因为如果菌量少,离心时间过短,就有可能造成漏检。在离心之后,有些技术人员会直接用无菌吸管吸取沉淀物,这样操作会因为吸取上来的沉淀物被上清液稀释而造成漏检。所以,最好先倒掉上清液,再吸取沉淀物。
  此外,隐球菌性脑膜炎检查项目中还包括着脑脊液常规检查、抗原检查以及抗体检查等。脑脊液常规中,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脊液压力会增高,从外观上来看,会有着乳白、淡黄以及红色等多种颜色出现,并且白细胞数会明显增高,蛋白的含量在病情中后期有着明显增高。在抗体检测中,常用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试验以及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其检查结果有利于对病情变化进行判断,如果抗体滴度升高则表明病情有着明显的好转。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及其他有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在感染新型隐球菌后更容易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所以,当这部分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如畏寒、发热、乏力、轻度咳嗽、咳痰,以及头昏、头痛等症状后,如果应用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要警惕是隐球菌性脑膜炎,一定要积极接受相关检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70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