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外治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纳 关小红
摘要:目的 论证白色中药外治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中应用“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 将古代外治方剂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查找現代白色中药通过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相关文献。结果 在收集的135首外治黄褐斑方剂中,使用药物总频次为1072次,其中白色中药共出现285次。结论 “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确有其效。
关键词:黄褐斑;以色治色;白色中药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1-0099-03
随着现代人日常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外在形象的要求也逐步提升。黄褐斑作为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对中青年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不光是女性,黄褐斑的男性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升高。由此可见,黄褐斑的有效治疗迫在眉睫。由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缺乏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而“取类比象”作为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体现于“以色治色”、“以形治形”、“以皮治皮”等。“以色治色”法是指用与皮损颜色相反颜色的中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又分有“以白治黑”、“以黑治白”、等方法。其中,“以白治黑”法治疗黄褐斑就是其最典型的体现之一[2]。本文对此展开论述,探究其在黄褐斑的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古代医家虽未提及黄褐斑病名,但古籍中大量记载了与黄褐斑相似病症,这为现代人在黄褐斑的治疗上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现从古籍出发,探究古代医家外治法治疗黄褐斑时使用白色中药的频次,为现代“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范围 《普济方》、《杨氏家藏方》、《圣济总录纂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简明医彀》、《御药院方》、《永类钤方》、《外台秘要》、《兰室秘藏》、《太平圣惠方》、《卫生宝鉴》等中医古籍查找搜索治疗黄褐斑的古代处方。
1.2 收集标准 (1)古籍中方剂主治或方剂名称中明显描述出“”、“面”、“面黑皯”、“面皯皰”、“面尘”、“面黑皱”、“黧黑斑”、“黎黑斑”、“蝴蝶斑”、“肝斑”、“雀卵斑”、“粉滓斑”、“黧”[3]等黄褐斑古代病名者予以纳入;(2)古籍方剂中有明确药物组成者予以纳入;(3)组成成分相同,但出现于不同古籍中只予以录入一次。
1.3 收集排除标准 (1)不是以黄褐斑为第一诊断者予以排除;(2)未用到外治方剂者予以排除;(3)只有单一药味,不组成方剂者予以排除。
1.4 数据库应用 以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爱如生中医典海、中医中药古籍大系为检索工具。
1.5 中药名称规范化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将中药名称规范化,如:薰陆香归为乳香,三柰归为山奈,丹砂归为朱砂,萎蕤、葳蕤归为玉竹,栝楼根、瓜蒌根归为天花粉等。
1.6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表格将方剂名称、药物组成进行初步整理,将Excel表格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 23.0”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分析对导入的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总结出每味药物出现的频次。
2 结果
2.1 收录方剂结果 纳入209首方剂,排除74首方剂,最终统计135首外治黄褐斑方剂。共涉及223味药物,其中包含鸡子、鸡子白、羊脂、鹅脂、牛脂等26种基质。使用药物总频次1072次。
2.2 白色药物使用频次及百分比 录入古籍治疗黄褐斑的外用方剂中,共出现白芷、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僵蚕、白矾、天花粉、滑石、白鲜皮等白色中药共计27味。除去基质,白色中药共出现285次,出现频率为26.6%。现将使用频次大于8次的中药整理于Excel表格中,并计算其使用频率,最终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白芷、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僵蚕、冬瓜仁、玉屑、白石脂均为白色药物。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组织学上主要是表皮中黑素细胞的增多,酪氨酸酶的数量以及活性决定着黑素细胞形成的数量以及速度,因此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黑素细胞生成,从而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7]。西医治疗除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服用影响激素水平的药物,避免使用光敏感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充足睡眠)、防晒、修复皮肤屏障、治疗可能相关疾病等基础治疗外,还有局部药物治疗(氢醌及其糖苷衍生物、壬二酸、果酸等)与全身药物治疗(维生素C和维生素E、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由于西医治疗黄褐斑方法有限,可能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而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在治疗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等优点,成为目前各医家治疗黄褐斑的研究热点。
中医认为黄褐斑主要病机为气血失和,导致气血逆悖不能上荣于面,生为褐斑[4]。五色入五脏,白色入肺,肺属金,黑色入肾,肾属水,肺为肾之母,金能生水,子病治母,则以肺金消肾水,以白治黑[5~6]。经过查阅文献,可以明确看出无论古今,白色中药均有其美白祛斑之功效的记载。医家常选用白色中药组成外治方剂来治疗黄褐斑,并且除此之外,还应用许多以“白”字命名之中药,这也离不开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古今医家选用白色中药也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取类比象、“以色治色”法运用于实际中,认为白色药物使用后可以将其白色之象转化于黄褐斑的深色皮损之中。通过古今医家大量的临床应用记载,可以看出“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确有其效。
白芷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长肌肤润泽,可做面脂”,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皮……得白芷、附子良……”。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通鼻窍之功效。白芷挥发油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黑色素、抗氧化、抗过敏、镇痛、抗痉挛、抗惊厥、平喘等作用[8]。徐广等[9]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由白芷挥发油与蒸馏水配制而成的白芷美白液,在其浓度为50%~70%范围内,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随样品的体积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强。当其浓度增加至 80%~100% 时,虽其抑制作用不再增加,但仍有抑制作用,从而证实白芷挥发油具有确切的美白祛斑功能。Lin Songyi等[10]的研究表明白芷挥发油具有扩张动脉的作用,使血液运行于面部,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减少皮肤色素沉着和淡斑的作用。白附子曾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白附子主……面上百病……”,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附子主面上诸风百病”。白附子具有祛风痰、解毒散结、定惊搐、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认为白附子主要具有美容、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11]。穆燕等[12]研究结果表明白附子粗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白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之功效,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具有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及促进创面愈合等现代药理作用[13]。白茯苓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有“治面皯皰及产妇黑皰如雀卵色用白茯苓末蜜和傅之”的记载。白茯苓具有润泽肌肤、美白祛斑、健脾肺的功效,白茯苓中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没食子酸为天然有效成分,其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抑制黑色素在体内生成[14]。何微等[15]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芍、白茯苓、白附子等八味白色中药组成的八白散水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结果发现八种白色中药对酪氨酸酶均有抑制作用。王冬艳等[16]提及实验表明外用白及、白芷、白蔹等七味中药组成的七白膏能够缓解由UVB导致的皮肤色素沉着,是因为其可以明显降低皮肤黑色素指数水平,通过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黑素的生成。 综上,“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是古代医家将中医取类比象法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展现了中医独特的思维、诊疗方式。现代医学中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病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以色治色”法应用白色中药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取类比象思维和“以色治色”法的实际应用,更应注重白色中药在黄褐斑外治过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古竹霞,郭慧敏.中药消斑方内服、外敷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肝郁血滞型黄褐斑疗效及对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2):178-181.
[2]邢继霞.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3,45(6):12-13.
[3]丁木云,黄思斯,黄咏菁,等.黄褐斑内服用药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8,50(4):72-74.
[4]付珍娜,白明,翟凤霞,等.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分析[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5):208-211.
[5]丁娜,宋业强,张雪.古代中医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13-14.
[6]杨波涛,杨柳.杨柳运用中药色象理论治疗黄褐斑经验举[J].中華中医药杂志,2019,34(1):171-172.
[7]姜群群,刘玲玲,刘卫兵.黄褐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6):145-148.
[8]任星宇,罗敏,邓才富,等.白芷挥发油提取方法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9):4167-4170.
[9]徐广,任星宇,罗敏,等.鲜白芷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8):1854-1856.
[10]Lin Songyi,Wang Jia,Zhao Ping,et al.Optimized antioxidant peptides fractions preparation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analysis by MI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3:59.
[11]黄金钰,戴忠,马双成.白附子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18):2816-2822.
[12]穆燕,魏海柳,李琳,等.白附子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成分的提取与分离[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47-249+252.
[13]张少桦,孟飞,杨珊珊,等.白蔹生品与炮制品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的比较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9,37(3):266-267.
[14]李志英,王雪寒,高瑞苑.微波提取白茯苓美白成分的工艺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9,49(4):238-243.
[15]何微,王建芬,杜玉菲,等.基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八白散组方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9):1009-1011.
[16]王冬艳,华欣,季琰,等.七白膏及改良处方美白功效的实验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4):4769-4771.
(收稿日期:2019-1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81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