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维生素A、E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析孕期维生素A、E水平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作为患者组, 另选取同期接受检查健康的600例孕妇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维生素A、维生素E、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转氨酶(ALT)]及胆汁酸水平, 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胎龄、阿氏评分(Apgar)评分以及两组新生儿低体重、宫内窘迫、早产发生情况, 分析维生素A、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组维生素A水平(0.40±0.04)mg/L、维生素E水平(9.14±1.58)mg/L低于健康组的(0.47±0.09)、(12.74±2.63)mg/L, AST水平(79.89±10.26)U/L、ALT水平(88.74±11.27)U/L、胆汁酸水平(19.86±2.87)μmol/L均高于健康组的(26.31±3.59)U/L、(28.70±3.97)U/L、(6.97±1.33)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新生儿体重(2.79±0.26)kg、胎龄(251.74±4.97)d、Apgar评分(8.03±0.67)分均低于健康组的(3.81±0.31)kg、(279.61±3.61)d、(9.61±0.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分别为12.67%、16.33%、12.00%, 均高于健康组的0.50%、0.67%、1.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维生素E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相关性(r=-0.326、-0.471, P=0.001、0.001<0.05)。结论 孕期维生素A及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存在相关性, 临床治疗中可考虑给予患者维生素A及维生素E补充治疗。
【关键词】 维生素A;维生素E;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并发症;相关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3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较为少见, 集中发生于妊娠中期或妊娠晚期, 患者患病后主要表现肝功能变化, 胆汁酸水平升高, 长期存在未予以解除可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1]。当前此病发病原因尚未被证实, 学界猜测其与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有关流行病学分析认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当前妊娠期疾病中不可忽视的疾病[3]。有关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广泛性存在维生素A、维生素E缺乏的情况, 猜测其与本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本文为深入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以及此病同维生素A、维生素E的相关性, 总计选取900例研究对象完成本次对比观察,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作为患者组, 另选取同期接受检查健康的600例孕妇作为健康组。患者组平均年龄(26.21±2.63)岁, 健康组平均年龄(26.33±2.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40岁;②患者组患者满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标准;③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超声检查确认为单胎;④自愿加入且签署协议。
1. 2. 2 排除标准 ①多胎妊娠;②患有其他肝脏疾病;③其他妊娠期疾病, 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④自身患有免疫缺陷;⑤依从性差。
1. 3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取静脉血, 低温(0~4℃)保存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完成维生素A、E测定, 仪器由美国安捷伦科技 公司提供, 型号为UPLC 1290, 不给予抗凝处理, 于0~4℃环境中避光储存, 离心处理(3000 r/min)10 min, 分离血清后完成维生素A、E的测定。通过全自動生化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型号AU5800)完成肝功能、胆汁酸的检测。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维生素A、维生素E、肝功能指标(AST、ALT)及胆汁酸水平。②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胎龄、Apgar评分。③比较两组新生儿低体重、宫内窘迫、早产发生情况。④分析维生素A、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维生素A、维生素E、肝功能指标及胆汁酸水平比较 患者组维生素A水平(0.40±0.04)mg/L、维生素E水平(9.14±1.58)mg/L低于健康组的(0.47±0.09)、(12.74±2.63)mg/L, AST水平(79.89±10.26)U/L、ALT水平(88.74±11.27)U/L、胆汁酸水平(19.86±2.87)μmol/L均高于健康组的(26.31±3.59)U/L、(28.70±3.97)U/L、(6.97±1.33)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新生儿体重、胎龄、Apgar评分比较 患者组新生儿体重(2.79±0.26)kg、胎龄(251.74±4.97)d、Apgar评分(8.03±0.67)分均低于健康组的(3.81±0.31)kg、(279.61±3.61)d、(9.61±0.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体重发生情况比较 患者组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分别为12.67%、16.33%、12.00%, 均高于健康组的0.50%、0.67%、1.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维生素A、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分析 维生素A、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相关性(r=-0.326、-0.471, P=0.001、0.001<0.05)。见表4。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作为一种尚未被明确病因的妊娠期疾病, 一般在妊娠中期、晚期发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胆汁酸异常升高及皮肤瘙痒, 发病后母体影响不明显, 但对胎儿影响极大, 易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严重时可致胎儿突然性死亡[4]。本病于妊娠结束时自行消失, 二次妊娠可复发, 流行病学分析提示其集中发病在四川、上海等地区, 近年发病率有所提高[5]。
已有证据显示, 此病可能与妊娠期胎盘合成雌性激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但具体成病原尚未证实, 有待深入探析[6]。本研究结果提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在患者组较健康组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 具体表现在患者组AST、ALT、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酸升高作为本病的主要表现, 在本次观察中再次得到证实。在新生儿观察中, 患者组新生儿体重、胎龄、Apgar评分均低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本病的主要危害集中于胎儿, 应当及时予以治疗。
维生素A作为人体生理活动所需元素之一, 其在视觉、新陈代谢、免疫活动中均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有研究认为其可通过核受体促使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的进一步表达, 对肝内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表达起到一定抑制作用[7]。维生素E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 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可对脂肪过氧化产生一定抑制效果, 继而有效保护机体生物膜完整[8, 9]。临床研究中对维生素E进行深入探析, 发现其可通过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 对肝脏炎症起到一定在抑制效果。本次研究中发现, 患者组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低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相关性(r=-0.326、-0.471, P=0.001、0.001<0.05)。患者组新生儿低体重、早产、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猜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发展中维生素A、E缺乏为其中一项参与因素。
當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治疗中, 熊去氧胆酸作为常用药物, 其可有效帮助孕妇解除皮肤瘙痒症状, 恢复肝功能, 对胎儿起到良好保护作用[10]。不过本品也存在一定疗效局限, 经本次研究分析发现, 维生素A及维生素E缺乏作为本病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临床治疗中在给予常规熊去氧胆酸治疗时, 可考虑给予维生素A、维生素E补充治疗。不过, 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尚未经临床验证, 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 维生素A及维生素E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有相关性, 临床可尝试给以维生素A及维生素E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 热依汗古丽·买买提, 刘海燕, 韩文晖, 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10):1415-1418.
[2] 刘晓媛, 姚荧, 汪涛, 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良妊娠结局与细胞死亡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 53(7):500-503.
[3] 文香, 胡章雪, 廖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总胆汁酸与新生儿肺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重庆医学, 2017, 46(19):2621-2623.
[4] 高琴, 张丹丹. 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妊娠结局影响. 中国医药, 2017, 12(12):1892-1895.
[5] 李晓鹤, 饶慧瑛. 遗传代谢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进展.医学综述, 2019, 25(15):2955-2960.
[6] 胡晓越, 李莉. 新生儿及婴儿常见胆汁淤积症遗传学病因研究进展.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8, 33(2):149-153.
[7] 王建设, 李丽婷.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 33(19):1451.
[8] 栾福娟, 藏丽.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母儿结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19):3023-3025.
[9] 李志芳, 张曦.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组织中瘦素mRNA的表达及意义.安徽医学, 2017, 38(1):38-41.
[10] 刘燕. 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8):1523-1526.
[收稿日期:2019-1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8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