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雪科 徐艳霞

  【摘要】目的:比较观察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治疗的138例支气管患儿,其中68例为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另外70例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比较用药后1-6h 患儿的体温变化。结果 两组在用药2h内的体温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但用药3h后,较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布洛芬治疗组其退热效果更为明显,且对乙酰氨基酚组在用药4 h后患儿体温开始回升,但布洛芬组在6h后仍保持退热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同对乙酰氨基酚比较,布洛芬混悬液其临床退热效果好、退热作用持续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退热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84-01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类药,具有迅速且良好的镇痛、消炎、解热及缓解全身症状的临床疗效。我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发热患儿进行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并与同期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的患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疗效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治疗的138例支气管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2.0岁,给药前平均体温39.2±0.8℃;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2±1.9岁,给药前平均体温39.4±0.9 ℃。所有患儿均合符小儿支气管诊断标准[1]:给药前患儿腋窝温度为39-40℃。排除标准:①观察期间有使用其他退热药;②伴有胃溃疡病;③有解热镇痛药过敏史。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给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使用泰诺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15 mg/
  (kg・次)的口服治疗,其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为32 mg/ml;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使用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10 mg/(kg・次)的口服治疗,其布洛芬含量为20 mg/ml。两组均予以常规抗病毒、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等的对症治疗,但治疗期间不使用物理降温或其他退热药。观察两组患儿1-6h的体温变化情况。
  1.3 诊断标准
  腋下测温>37.5℃发热为无效,<37.5 ℃退热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用药2h内其临床退热效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用药的3-6h布洛芬组治疗组其退热效果显著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且对乙酰氨基酚组在用药4h后患儿体温开始回升,其退热有效率仅为77.9%,而布洛芬治疗组在给药后6h后仍具有很好的退热效果, 6h的退热率高达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给药后体温变化比较
  
  注:较对乙酰氨基酚组对应时间,*P>0.05;△P<0.01。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为小儿常见及多发病,发热为其临床主要症状。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此高热易造成患儿惊厥,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退热处理。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依靠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对散热及产热两过程的调节来实现。若机体被感染,某些大分子物质便会被白细胞所吞噬而造成内源性致热源释放,而致热源可通过减少散热而使体温上升,前列腺素便是一种内源性致热源。
  布洛芬为非甾体抗炎药,其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达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同时还可刺激机体形成内源性的“致冷原”,诸如黑细胞刺激素及垂体后叶血管加压素等,从而缓解因前列腺素聚集而引发的发热、疼痛及相关炎性反应等,发挥其降高热的临床功效[2]。同时布洛芬不抑制机体产热过程,因此不会影响患者正常体温[3]。其吸收完全且迅速,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80% [4]。99%药物可与血浆蛋白充分结合,药物半衰期为1-2h,因此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较小,通常是些轻微的肠胃反应。即便用药时有不良反应,也会在停药后得到缓解,而对于用药后出汗较多的患儿应注意水分及适量的电解质的及时补充[5]。
  对乙酰氨基酚同样也为非甾体抗炎药,为非那西汀代谢产物,其解热作用同阿司匹林相似,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来实现其镇痛、退热的作用[6]。
  本研究显示:较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退热强度高、退热功效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可能同其血药浓度持续高于最低有效浓度的时间、蛋白结合率高及其药―时曲线下面积大有关。长时间的退热功效可有效减少给药次数,避免重复给药,尤其适合于夜间用药[7]。同时布洛芬混悬液可进行口服给药,减少了患儿肌注药物时的恐惧感,增加了治疗依从性,也避免了肌注治疗所引起的损伤及医源性感染,尤其适合于高热儿童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慕逖. 儿科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74.
  [2]江英, 朱绿绮, 李丰, 等.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感染伴高热的临床观察[J]. 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1):308-309.
  [3]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 儿科药物治疗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447.
  [4]邓超. 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儿童气管炎发热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09,2(1):67-68.
  [5]张园海, 李伟, 陈敏, 等.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5):44-46.
  [6]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7]刘霄. 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33-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