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晓燕

  现代医学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急剧转变,推动着医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尽管ICU有完善的设备,周全的医疗和护理,但ICU病房的特殊环境给病人带来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ICU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探讨如下。
  
  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
  病房环境的影响:ICU是一个集中了全院各科室各专业危重病人之地,拥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监测仪等均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术设备。当患者神志清醒后,面对这种过度的拥挤,会使病人感觉活动空间缩小,必然会使病人思想上产生压力。
  孤独和沮丧:患者神志清醒后,精神常处于萎靡、瘫痪状态,其表现为反应淡漠,严重失眠。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有种“再生”的感觉,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以获得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这会使患者倍感孤独和沮丧。
  视觉和噪音的干扰:在ICU病房中除了有限的探视时间和医护交流外,病人的视觉刺激仅限于头顶的天花板和四周白色的墙壁,而各种显示仪器上闪亮的指示灯和运行中的心电,呼吸及压力曲线波形以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都容易使病人产生恐惧不安,情绪紧张。同样各种监测仪的报警声,气管内吸痰声,甚至夜间说话及走路声都可成为噪声来源。当噪声>60dB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干扰,使病人感到烦躁不安,压力感和焦虑加重,从而影响病人的睡眠及休息。
  睡眠的影响:ICU病房内由于经常要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治疗,使得病人不断的接受单调的感觉输入,而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夜间的护理及治疗以及仪器的机械声、报警声以及气管内吸痰声都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而导致病人的睡眠紊乱。
  强迫静卧感:在监护和抢救过程中,病人全身多部位被各种联线和导管所缠绕,活动受到限制,难以保持舒适的休息姿势,使他们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因而易产生抑郁和焦虑。
  
  护理对策
  控制病房噪声:为降低病房内的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讲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而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至最低。抢救危重病人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患者,必要时屏风遮挡。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共同保持病室的安静。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ICU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的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所谓心理疏导是通过护士的分析和引导,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使其从不愿合作,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而使不良的心理状态得到转化。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不仅可以保证病人的体力得到恢复,还可以使病人放松紧张的情绪,对病人的恢复尤为重要。如提供柔软、平整、干净的床铺,厚薄适中的被褥,协助其取舒适的卧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线,减少外界对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尽量使机械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并集中夜间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以保持病人正常的睡眠周期。
  在ICU这个拘禁性很强的集中治疗和护理场所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很强,在尽可能的条件允许下,护士应在患者的视野内活动,说话态度和蔼,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切忌只注意监护仪上的信息,机械地做治疗,翻身等操作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对病人的不良情绪要及时疏导,耐心解释,以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6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