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志英

   [摘要]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地理教学应从提高认识,培养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做起,提升学生地理水平。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艺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126-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多次强调,学校要均衡开课,学生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方面知识,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讲究地理教学艺术,形成课堂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鉴于当前初中阶段地理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和改进。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认识正确统一,才能形成高效的战斗力。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尤其是乡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 “副课”、“小科”,导致地理教学非常薄弱。处于定势的教师、学生以至学校都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处于消极被动局面:上课不听讲,不带书,做其他功课,课后不闻不问的人应有尽有,厌学之风日趋严重;教师消极应付,照本宣科,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学校不设专职教师,而是主课教师兼任,整体地理教学水平经较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中的头等大事。地理课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及全球化意识,能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方面理解、评价、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地理课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地理课教学意义的认识,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地理课教学引入健康、全面发展的轨道。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第一场所,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入改革、提高效率。
   (一)增强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住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充分利用语言、动作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及时引导学生朝既定的方向思考,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课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置疑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像四五岁的孩童般随意提问、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教师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可以以“不错”、“很好”、“有进步”、“有创意”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学生表现不足时教师也不能轻意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启发其换一个思维角度考虑问题。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游在网络世界,缺乏意志、耐心和挫折,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培养地理兴趣
   “兴趣是一种魔力,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不竭之源。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地理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可采用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讲述故事、巧用口诀、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方法。只要地理老师讲地震,一定不会忘记以“5・12”汶川地震为例;讲沙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时,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彭家木在西北大沙漠考察遇难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五)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分析事物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正确解决途径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形成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需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运用情境激发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利用实物情景、模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讲《世界人口》一课时,可以放映关于人口众多引起的人口问题的影片来。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引导思维。教师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景观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经纬网,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等。发散思维是学好地理的又一关键。地理课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单节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第三、第四个方面。这样,知识就会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和理解。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三、建立课外活动小组,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延伸地理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是在课外开展的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作为地理教师,应组织学生大力开展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环保调查小组、天气气象小组等),举办知识讲座(聘请相关政府官员、学者教授讲课),组织学生参观调查、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向报刊撰写地理论文等。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学以致用,还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促进人格培养,从而成为适应性强、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瑛.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渗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胡向红.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刍议[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2).
   [3]高怀仁.浅谈中学地理“互动式”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2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