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是一项及其重要的现实任务,针对盐城接轨上海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要强化“四项合作”机制,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接轨;上海;路径
  盐城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从顶层设计层面构筑了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总体框架,学习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层面强化“四项合作”,把沪盐紧密合作的势能转化为现实发展的动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拓展盐城发展新优势。
  一、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意义
  (一)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是盐城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客观要求
  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央关于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央把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对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盐城作为江苏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基础有条件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登高望远,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合意识、率先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把盐城的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和整个长三角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谋划,以更积极的姿态、务实的举措,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把加快自身发展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
  (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是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的战略举措
  盐城处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三大战略”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将有利于盐城形成全方面的开发格局,为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方面,盐城要加快干线铁路建设,构筑与上海、苏南地区直接便捷联系运输通道的同时,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方面,也要求盐城加强沿海港口建设,积极响应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后,盐城也需要利用政策的红利梳理战略性项目,比如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同时,随着国家对长三角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发展一体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给盐城市创新发展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盐城市獨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盐城市经济发展快、体制机制活、环境优越优的基础优势,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加快接轨融入步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进一步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新高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强国策”,既是发展转型、动能转换的攻关期,也是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的窗口期,带来的不仅是发展质量、发展任务的新挑战,也是倒逼我们推动转型创新的机遇。机遇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跳板,错失机遇是最大的失误,是最大的不作为。
  (三)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是盐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推手
  实现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奋斗目标,既要举全市之力,又要善于借力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有利于盐城市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区域产业协作与分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生活品质;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优质资源,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品质;有利于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更好参与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拓展发展空间,让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更大范围得到落实,提高政治生活品质;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更加安全有序的社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品质;有利于推进环境共建,建设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让人民群众享有“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生活品质。我们必须从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高度,深入谋划、认真落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的各项举措,强化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动力机制和腹地依托,从而进一步加快“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二、盐城接轨上海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盐城接轨上海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大的突破,与南通、嘉兴等上海周边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盐城拥有上海最大域外飞地的优势地位还不相称。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盐城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接轨上海工作基础不到位
  盐城接轨上海工作实质性起步较迟,长三角南翼的嘉兴、杭州等地从“九五”开始就制定接轨上海战略实施计划,苏南更早,盐城2003年才启动,接轨工作主要是政府及经济部门唱主角,没有真正实现全方位接轨,在接轨政策措施、工作力度、总体效果等方面还明显不够。上一轮接轨上海工作,盐城相关单位和部门存在“单打独斗”现象,部门独立推进具体工作难度很大,在产业、人才、农业等方面对接创新不够。
  (二)接轨上海工作态势不够
  上海高端资源集聚,盐城接轨力度不及江苏省苏州和南通等城市,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决。目前我们的宣传形式主要集中在招商活动上,宣传内容就事论事、分散宣传较多,集中的、高密度的、持久性的大型宣传以及深入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市和区之间、市级职能部门之间、县(市、区)与街道(镇)之间沟通还没有实现常态化,对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情况了解不多,学习借鉴不够。各地工作力度不均,只有大丰区把接轨上海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安排了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项经费,接轨上海工作呈现出常态、良性发展的格局。
  (三)接轨上海工作优势薄弱   苏通大桥让盐城进入了上海3小时经济圈。从盐城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看,接轨上海、接受辐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素供给条件较差,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较,盐城除了土地、人口等资源外,创新能力、资金资源等都较弱。经济发展基础也相对较弱,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相比,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盐城籍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后回盐城工作的比例不到40%,本地院校毕业生中仅有20%左右选择留在盐城就业。近五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人口净流入241万。但盐城为净流出城市,人口流出反映经济的活跃程度,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四)园区合作缺少体制机制创新
  共建园区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与上海的产业联动性还不强,部分园区甚至缺乏实质性合作。盐城园区开发实行管委会体制,而上海实行的公司化运作,双方合作体制不配套。在载体建设上,盐沪园区形成一定规模,实际合作成果不多。客观上看,盐沪园区结对共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盐城市级层面也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指导意见,与上海的合作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吸引到上海超百亿元的大型产业链项目,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五)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力度不够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之际,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上海创新最集中的地方在高校、大院大所以及科技园区,盐城众多园区孵化器,应充分依托上海资源。现有的与同济大学政产学研合作推进乏力,与复旦大学谋划建立的“复旦-盐城创新创业研究院”缺少尝试精神。2019年上半年,华东师范大学与盐城城南新区签约合作办学,随着“高铁时代”到来,盐城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当前亟需把上海更多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引进到盐城,打造高品质、国内一流的公共服务,提升盐城营商环境和百姓幸福感。
  (六)农产品进入上海缺少长期手段方法
  一是盐城农产品经营管理混乱,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影响了市场信誉。二是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门槛高,审批程序、手续复杂,行业企业或协会很难申办,导致盐城农产品在上海大多以贴牌的形式销售,利润和效益大打折扣。三是盐城农产品大众化、同质化严重,在上海的组织化销售程度低,时常出现价格上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形象和声誉。随着南通、淮安等市大力度推进农产品进上海,盐城农产品在上海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将受到冲击。
  三、全面接轨上海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规划编制合作
  围绕推进“一区三基地”建设,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的上海知名规划编制机构,高起点编制全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规划,制定我市融入长三角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好盐城市相关交通、产业、科技、环保配套规划;注重与上海市各类规划无缝衔接,争取与上海市相关部门共同编制《长三角(沪盐)产业协同创新区方案》,并报两省(市)批復,力争在产业布局、行业政策、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等方面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建创新载体、产业品牌和示范园区;依托上海在盐的三块飞地,突出“最北上海”“最美上海”的概念,让飞地经济真正纳入上海市、长三角发展相关规划,共同完成沪盐边界区域发展研究课题,争取与上海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互补等方面开展规划共谋、合作共建。
  (二)强化产业协同合作
  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与上海高端产业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与上海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协同配套,聚焦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核心功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上海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合作,精准对接上海产业转移重点。主动对接布局受上海空间制约的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等临港大工业项目,大力引进盐城具有配套基础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型建材等生产加工中心。不断深化与上汽集团、临港集团、上海电气等大企业战略合作,争取上汽集团在沪苏集聚区新建整车生产基地、商飞公司在盐城建设大飞机试飞交付基地,形成“上海总部——盐城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取得突破,加快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依托12个盐沪结对共建园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快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飞地园区现代化管理机制、政府层面政策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合作领域。努力把盐城建设成为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和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强化人才培育合作
  借助上海高端人才汇聚的优势,推进盐城在沪高层次人才联合会、盐城市高层次人才上海服务中心的常态化运行。科技领域,通过国投集团、东方公司等国有平台,在上海设立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打造“燕舞广场”,推动盐城科技创新与全球要素对接、与全球生产力对接,实现产业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盐城。加强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复旦——盐城金融发展研究院,打造金融研究咨询、人才培养、金融改革试验交流平台。加强与上海同济、交大、海洋大学等高校在汽车、光电、海洋生物等新特产业领域合作,引进重大科技成果项目40多项。人才领域,盐城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连续举办了七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累计引进“两院”院士54名,外籍院士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7名。培训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方面联合办学,拓展市委主体班次在上海有关院校、开放教育平台的异地办班,主动承接上海市及相关部门在盐城开办的专题调研、培训、访问事项。
  (四)强化公共服务合作
  主动对接上海改革试点经验,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建设政府服务“单一窗口”,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加快政务服务网建设应用,新增一批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管事项。深化自贸区发展研究,借鉴上海自贸区投资便利化经验,制定实施盐城中韩产业园、盐城综合保税区对接上海自贸区工作方案,先行先试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新政,努力形成一批“盐城改革新样本”。医疗领域,依托上海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医疗专业协会,带动盐城医疗机构与上海知名医院开展各项务实合作,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等众多名医在盐城建立工作室。与上海建立多个医疗协作中心,大丰实现与中山医院、长海医院等数家医院医保一卡通。
  参考文献:
  [1]赵珊珊.嘉兴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现状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19(03).
  [2]徐根兴.盐城与上海深度融合的思考[J].党政论坛,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5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