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与武术的区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粤剧艺术,源远流长。细数过往历史,粤剧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语言优势,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世界,在全球华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全国的传统戏剧在全世界华人华侨社会的受欢迎程度来说,粤剧排在第一位。粤剧南派武打艺术,是粤剧艺术自身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它和其他剧种予以区分的一大特点。而武术始终让个体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当中,并达到与常人不一般的体质特征。如有力,强健,有毅力等。练习武术的核心就是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讲武德。本文从特点的角度出发,来说明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与武术的区别。
  关键词:粤剧;南派;武术
  
  一、南派粤剧的形成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麦啸霞在《广东戏剧史略》中提出:“粤剧承昆弋之轨范兼汉徽秦川之精粹,剧本多由昆弋皮黄脱胎润饰而定。”可见昆腔、弋阳腔、梆子皮黄对粤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粤剧草创阶段,与花部的活动路径一样活跃于城镇乡村,如麦氏所言:“草创之始,肇自戏船,便于涉江湖也。古无戏院戏台,堂会演戏则在府第,乡社演戏则搭戏棚[1]。伶人应聘赴演,虽就近上馆(戏船每因水道关系,不能泊近戏棚,则暂假附近祠宇为居停,班语谓之上馆),仍以戏船为根据地。”在冲州撞府的演出中,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粤剧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传统与习俗。
  二、粤剧武打的变化
  之前粤剧的武打,是以少林派的硬桥、硬马(手脚硬而有力的武功)为基础,称为南派。与北派互相比较,南派武功动作疏,而北派武功动作密;南派拳术精,北派腿功劲。我们常说“南拳北腿”,就是这个意思。南派武功的训练必须到家,否则容易看出破绽。近几十年,许多武打演员或主要演员都喜欢学习北派。如果学习北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南派的武功,或者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那是未可厚非的。倘若舍弃自己的传统,一味向外吸收,那就不妙了。现在粤剧界很多人都追求北派武功,渐渐把南派的武功丢掉了。例如:“跳大架”早已转为“起霸”[2]。乐队敲击乐同样多使用了京锣鼓,南派锣鼓也生疏了,甚至很多人连南派锣鼓都念不出来。这就更成问题。其实,南派武功有它的独特风格,老叔父老前辈穿起盔甲,表演将对将的大战,他们的寸度准确,把子轻快,英姿勃勃,表现有力,看来俨然战场交锋,大获观众的赞赏和喝彩。这是与平时的苦学苦练分不开的,没有长期苦学苦练是办不到的。
  三、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与武术的区别
  (一)粤剧南派武打艺术特点
  粤剧南拳首先是表演艺术,进行所有的训练都是以让观众达到审美效果为目的。在舞台上,一个武林高手未必能演好一个武打角色——虽说彼此存在渊源,但南派武术与粵剧南拳还是有很多不同——粤剧南拳的招式、力量、速度都是经过加工变化的,是一种艺术的夸张[3]。与南派武术相比,粤剧南拳的艺术夸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招式的夸张
  以咏春拳的木人桩与粤剧院早年出版的《木人粧》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招式的样式、攻防作用、甚至招式套路的顺序上,两者基本是一致的,但动作的幅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咏春木人桩要求训练时基本保持“钳羊马”,不允许有过多的肩部动作,行招时要发挥“黐、摸、趟、荡”的技击特点,特别在发打时多用短劲,要求在极短的距离内瞬间击打目标;而粤剧南拳则不同,马步多为“四平马”、“前弓后箭马”,从视觉感觉上已经比以实战为训练目的武术开扬美观。在训练时,粤剧南拳要求动作干净清晰、威武大方,讲究“起法”(招式前的运劲),身躯变化起伏较大,发力时多用长劲,击打目标时还要运气发声,一動一静之间清晰明朗[4]。这种种的变化,来源于使用空间的不同——传统武术训练目的是实际搏击,技击讲求攻敌之不备,而舞台表演却首先要求把角色行动与目的清晰地表演给观众看,为了表演要求和艺术审美,在招式的动静间进行艺术性的放大。各自属性的不同,就产生了以上的种种差异和变化。
  2、力量的夸张
  同样是舞台上的表演,为了给予观众视觉冲击,粤剧武打演员们会在武打中将人物的力量进行夸张。像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一折中,通过演员的互相配合,让观众看到“武松”将“西门庆”的喽啰一拳打出五米开外,接着把另一个甩到空中,这个“喽啰”还在空中转体1080°……这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当这些不真实的场面出现在观众眼前时,观众反馈给演员的却是热烈的掌声。其实在很多戏中,都有这种不合乎常理的表演,以虚化和夸张渲染角色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合情不合理”。
  3、时间的夸张
  这一点的变化就比较普遍,无论是舞台戏曲、影视作品的武打场面都会有所使用。武术前辈们常说“拳无二点手,棍响定输赢”,在实际搏击中,胜负往往是一瞬间就分出,而且出手之快令人目不暇给。但作为舞台表演,不能这样去表演。
  4、速度的夸张
  粵剧南拳在速度上的夸张不是在于对现实的“加快”,而是“减慢”。在表演南拳时,经常会使用一个粤剧独有的锣鼓点一-“双夹单”。这个简单的锣鼓在使用时很灵活,可以打出慢节奏也可以打出快节奏,通过演奏员的手法变化,可以打出几个连续短促的“收音”,又可以不断延续着“放音”。在设计和表演粤剧南拳时,要合理地运用音乐、锣鼓的情绪,把舞台行动形象化、韵律化,让观众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
  (二)武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5]。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6]。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四、结论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法制社会的健全,靠武力解决问题或者显示能耐的時代已经过去。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日渐增强。武术由于非常协调的系统动作,敏捷的反应,舒展的架式等诸多审美要素,越来越多的人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搬上舞台。但在当代粤剧表演艺术中。“南派武功”是最让人称道、也是流失颇为严重的一类表演艺术,除了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亚等地的粤剧传统剧目中尚能一见外,在由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担纲的粤剧舞台上,这种独特的武功技法的迅速消亡,正与擅长武功的小武、武生、武丑、刀马旦为主的戏,正在逐渐退出粤剧舞台的步伐是一致的。说到底,独特的技法需要独特的行当相续传承,粤剧“南派武功”的保存需要有承载其表演的行当和剧目,这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白驹荣.四十年来粤剧武打的变化[J].南国红豆,2017(05):1.
  [2]哲平.南派武功,粤剧的自我救赎[J].南国红豆,2014(06):8-10.
  [3]黄虹.试论对无形文化遗产——粤剧南派武功的抢救和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5(01):62-65.
  [4]何觉.武戏话今昔[J].南国红豆,2002(04):39.
  [5]叶子.盼望南派武功戏[J].广东艺术,1995(02):54-55.
  [6]林荫生.试论南派武功的特点及形成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02):59-62+71+99.
  
  (作者单位:深圳粤剧团,广东 深圳 518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5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