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医患会话中的语用移情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借助关联理论,以医患会话中的语用移情现象为切入点,以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为具体语料,浅析关联视角下语用移情的实现途径以及作用,以期能够对缓解中国医患之间的话语冲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用移情 医患会话 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76-02
医患关系主要指的是负责诊治的医生和前来就诊的患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这段关系中,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的交换和沟通则在诊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以及相关医学知识背景的缺失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甚至产生冲突。语用移情是一个需要双方参与的语用策略,更加需要言者向听者充分显示自己的心意,也需要听者对言者作出感同身受的回应。因而在关联理论背景下,语用移情作为会话中的有效策略,能够帮助会话双方通过认知努力,构建恰当的认知语境并形成最佳关联,从而在一定基础上促进说话人与听话人,即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急诊科医生》这部国产剧以真实故事改编,集中反映了新医改背景下,中国式医患关系中由于沟通交流不畅而导致的不和谐因素。本文主要以《急诊科医生》中医生运用语用移情策略来缓和医患关系的场景为语料,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对语用移情产生的途径以及作用进行认知解读,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健康医患关系的构建作出一点贡献。
一、语用移情与关联理论
语用移情策略是人际交流中常见的一种语用策略,能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一致,从而有利于会话的顺利进行。
(一)移情与语用移情
1991年,何自然最早把“移情”这一概念引入到语用学领域,并对其下了定义,即:“‘移情(empat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投,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这就涉及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说话人要主动为听话人构建认知语境,对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话人也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推理对方的意图,达到交际的效果。
具体来说,语用移情更侧重于达到交际目的以及认知一致,这不仅可以缩短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缓和矛盾,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语用移情策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和与会双方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等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说出让对方理解的话以及如何令对方感到自己得到理解,需要结合关联理论来进行相应的编码和解码。
(二)关联理论
1986年,法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Dan Sperber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其共同出版的著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关联理论,在2012年两人又共同发表了论文集Meaning and Relevance,这主要是对关联理论的某种继承、延伸和发展。关联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语用学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也为心理学以及哲学领域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Sperber和Wilson(2001)对于关联性的定义如下:当且仅当某种信息在语境中能够产生语境效果,则该信息在相应语境中具有关联性。在这个理论中,交际与认知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关联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倾向于关联的最大化;另一个是交际原则,每个显明的言语行为都应被认为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其中掺杂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通过对交际意图的识别与推理来构建恰当的语境,即运用语用移情策略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并产生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二、医患会话中语用移情现象的解读
医患会话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医生和患者双方都具有特定的身份,但是在现实中医患双方的交际地位是不平衡的。医生往往处于主动位置,而患者则由于相关医学知识背景的缺失,常常居于被动位置。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主动采取合理的会话策略达到最佳关联性。本节结合国产剧《急诊科医生》,主要从语用移情的实现方式以及作用出发,对医患会话中的语用移情现象进行认知解读。
(一)语用移情在《急诊科医生》中的实现方式
在关联理论视角中,语用移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会话双方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而且这种认知努力也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对对方的移情。
1.医患会话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何自然(2002)把人称指示语定义为“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换言之,称呼会随着对方的语言交流而发生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称指示语主要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医生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说话者,对于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在关联理论中,说话人应该通过对方的立场来进行编码,也就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来维持关联度。所以,医生应该恰当运用一些指示语表示自己的态度立场以及情感。例如,在《急诊科医生》第26集中一位中年妇女(简称患者)感到心脏不舒服被送到医院就医,经过检查后心脏没有问题。产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医生:现在看起来不是心脏的問题。
患者:那我是不是可以回家了?你就给我开点药吧。
医生:阿姨,不是心脏的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
患者:那我还是不能回家?
医生:测量下来,你现在两侧上肢的血压相差很多。
患者:不是,什,什么意思?
医生:有一种病叫作窃血综合征,是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的。
患者:严,严重吗?
医生:不严重,这个一般是个良性的过程,不过,你还是需要下一步的确诊,我们还要再检查一下。 在这段对话中,患者认为自己身体没有太大问题想要出院,医生运用“阿姨”这个第三人称指示词来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词,表示对患者的尊重,强调了医生与患者身份的平等性,使得患者感觉医生是关心自己的。在这个基础上,医生运用了语用移情策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减少对方的恐慌并缩短了双方的情感距离。在对话结束时,借助“我们”来表示诊断的权威性。因此,可以看出,医生运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付出一定的心力,移情于患者,产生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获得患者的好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患者由于医学背景缺失引起的恐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2.医患会话中认知语境的选择
在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中,由于双方原有的认知差异以及一些社会文化因素,患者可能无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病史,造成误解。蒋严指出“认知语境是人所调用的定识(assumption)之集合”。换言之,关联理论中,交际双方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认知语境,因此人们需要在沟通中不断地对自己的原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第十二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医生诊治了一个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他认为自己被人“换了脸”,医生通过调用自己与患者共有的认知语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抛开自己对于病人分裂症可能再次复发的假设,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交流,最终发现病人的病因。
医生:那你跟我说说看,你是什么时候被换脸的?
患者:大概,对,大概有一个多月了。
医生:一个多月了?换脸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患者:什么感觉,这个我还真说不清楚,就跟那个,跟做梦一样,稀里糊涂,他就把我脸给换了……
在这段对话中,由于病人无法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并且之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因此会影响医生的诊断。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发出预设,假定病人没有得精神分裂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尝试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恐惧,构建了互明的认知语境,从而顺利地找出病因。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通过与对方的交流得出合理的判断。比如,“换脸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医生试着用病人能理解的方式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大体判断,并尝试去理解病人想表达的意思。这里医生在问诊中运用了语用移情策略,因此,病人感受到医生的信任,双方在一个动态的话语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认知语境并产生了关联性,从而推动了会话的成功。
(二)语用移情的作用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移情在医患会话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式医患关系中,如何合理地进行语用移情,语用移情在医患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值得进一步探讨。
语用移情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语用移情有助于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改变医生与患者之间会话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医生设身处地为从病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同时,患者也能从一定角度理解医生。当然,从医学知识背景这一方面来看,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实现双方会话的最佳关联性。其次,语用移情有助于营造医生与患者交流时的轻松气氛。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会话中,对于缺失的认知语境信息及时进行补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病情进行解释。最后,合理的语用移情有助于医生身份以及权威的树立。医生通过对病人心思的揣摩以及换位思考,及时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合理解释,表现出对病人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理解了自己的病因,减少对医生的质疑,双方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医生的权威形象也在病人心中产生。
三、反思与回顾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的两个片段为例,运用关联理论对医患关系中的语用移情现象做了简要的分析,得出语用移情应当在医患交流中得到合理应用的结论。随着对语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希望今后可以提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从语言层面为有效地缓解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丹·斯柏波,迪埃珏·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2002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卫春艳.医患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73-78.
[5]魏在江.語用移情与转喻式否定构式的认知构建[J].现代外语,2019,42(1):18.
[6]Sperber,D. & 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2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