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考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东山圣母宫为清代庙堂建筑,主祀福建三大女神之一的临水夫人陈靖姑。建筑内部遗留下了许多清代乾隆年间的文字信息,详细记载了圣母宫的建筑年代、克择弟子、绳墨匠工、本境董事、捐建人以及各种祈求信息等,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代木构古建筑。
  关键词:宫庙建筑;宗教信仰;文化价值
  1 东山圣母宫建筑文化概况
  东山圣母宫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东山村村头400米处。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农历七月,在藻井后侧天花梁下有明确纪年:“大清乾隆贰拾年乙亥岁瓜月吉旦重新鼎建。”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正面视野开阔,四周群山拱卫,风水极佳。整体建筑呈长方形,长24.7米,宽16.5米,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5平方米。由门楼、天井、正殿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三合土地面,面阔六柱五间,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木构架,东北与西南两侧靠山墙的两扇采用穿斗式构架,中间4扇采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进深有5柱和7柱两种立柱构造,靠山墙两侧的两扇进深为7根立柱,其余4扇采用5根立柱。为此,整座建筑由42根立柱减至34根,这是典型的减柱造手法,就是在建筑物的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通过横梁来支撑上部的蜀柱,在蜀柱上再架梁,所以给人一种“柱上有梁,梁上有柱”的感觉。这种减柱造可增加室内空间,使之宽敞,有利于信众朝拜与祭祀。
  正殿采用典型的殿堂造,殿堂造是古建筑中等级规格最高的一种,只有神灵的殿堂和帝王的国度才能使用殿堂造。圣母宫正殿殿堂造的手法表现为:一是用材粗犷,正殿中部部分金柱和主梁的径围达1.3米,使用上等之材。特别是正殿正中一根主梁长达(跨度)10.10米,令人叹为观止。二是正殿的顶棚有四種做法,分别为藻井、井口天花、卷棚和平闇。中部圆形藻井的木构件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搭接,分为七层,层层由外向内逐层向顶部旋转聚拢,并向上逐层缩小,观之有灵动之感,建造工艺精湛,水准一流。以藻井为中心,前、后设1对井口天花,左、右两侧各设3对井口天花,顶棚共设有4对8处井口天花,前后左右对称,井口天花的面积大小又各不相同,灵活多变,目不暇接。檐廊与左右山墙的位置采用卷棚顶的做法,后侧采用平闇的做法。顶棚通过以上四种做法,使建筑内部空间富丽堂皇,美感十足。特别是藻井与井口天花的四周采用传统的斗拱结构,在梁、柱上出拱,以一拱三升、层层出挑的技法来承托藻井与井口天花的重量,在符合力学原理的同时,充分突出了建筑内部的装饰作用,也是正殿建筑最豪华的部位,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审美水平。
  建筑的檐柱、梁枋上的雀替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精雕细琢,精美绝伦,采用透雕的工艺手法,表现形式有龙纹和卷草纹等。其中檐梁中部的两对蜀柱已演化为柱托加斗拱加小驼峰的构造形式,使装饰效果更加复杂,更加繁华,充分展示了艺术之美。正殿高度为2.56丈(约8.53米),主梁距离地面高度只有3.3米,走进正殿给人感觉并非特别高敞,这恰恰是明代或清早期蕉城区本土木构建筑的一个形制特征,与清中后期建筑越建越高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东山圣母宫整体建筑还保留有明代建筑的遗风。这些都是圣母宫建筑与蕉城区内其他木构古建筑的不同之处。
  2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遗存
  东山圣母宫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建筑内部的额枋、主梁、天花梁、天花枋等处至今还保留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手书墨迹,楷书字体,笔势雄奇,苍劲有力,简直就是一座书法的艺术殿堂。保留下的墨迹有“建筑的重建年月”“承造匠师”“克择弟子”“都会首”以及许许多多捐钱人的姓名、对联等,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之深、信息量之大,在蕉城区没有任何一座古建筑可以与之匹敌,乃至闽东地区都少有。在西南侧的一根天花梁下墨书“宦溪境都绳墨林尚衍……祈求技艺精通者”。“绳墨”是木匠师傅使用墨斗,在木料上弹出墨线,然后加工木构件,引申为建造建筑物的工匠,即为建筑物的设计人和建造人,包括石匠、木匠和泥水匠等。梁下清晰记录着“绳墨”有名有姓的林姓师傅共8人,均属宦溪境人(宦溪境即今天的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许多优良传统,但也有些不好的东西,其中就有重士轻匠、重文轻工的不良传统。传统工匠、技艺大师的精工绝技没有专门记载,也不受重视,为其留名者并不多见。在手书“都绳墨……”的同一根天花梁下还墨书“本境克择弟子陈洪湣祈求声名远播者”,把民间俗称为“看日子先生”,即“风水先生”的姓名也留下了。
  殿内梁枋等处留下有名有姓的捐钱人全部都是东山本境陈姓信士,经统计有230多人,捐钱近10万文。但捐钱者还远不止这些,在天井西南侧廊道的墙上还悬挂着一块“本境信士加捐疏钱开名”木质牌匾,长2.43米,宽0.81米,记载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农历九月,即重建圣母宫的第二年,东山境又有陈姓信士85人加捐疏钱,共捐得疏钱3.0455万文。此外,还有1人捐石板一条,4人捐阶道一层(台阶的石板一层)。应是捐钱的款额不足,或许还拖欠部分建筑款项,或许建筑还未完工的原因,在“都会首”的倡议下再捐。两年间先后共有300多人(次)捐得圣母宫营造钱13多万文,折合白银130多两。其中捐钱最多的陈姓信士名叫陈啟鎏,第一年捐钱4000文,第二年加捐2800文,共捐钱6800文,最少的捐钱额度为100文。
  捐钱人中有监生1人,庠生(秀才)5人,可见,东山村历史上就文风鼎盛文人辈出。
  圣母宫门口还立着一块清乾隆年间的功德碑,为乾隆年间宁德知县杨德仁所立。碑文:“任乡征免民供给,批示遵行沿今历任,大恩主太老爷乡征俱免民间供给,民沾其实而歌……”称赞县太爷为“贤候莅宁,裕美厥清,……更恤苍生、深仁不朽,……”。这是知县杨德仁莅临洋中免除乡征杂税,群众拍手称颂勒石为碑。杨德仁,广东嘉应州(梅州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乾隆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765—1769)任宁德知县。
  3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   东山圣母宫历经200多年历史,建筑依然完整地保留下来,虽几经修缮,但是整座建筑的梁架结构并没有被改变,这使建筑内部的文字墨宝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3.1 留存的文字信息量巨大
  东山圣母宫整座建筑物的梁枋下写满了文字信息,信息量特别巨大,经统计共有20多处。主要记载“建筑纪年”“都会首(建筑倡议人)”“都绳墨”“克择弟子”“捐赠款项者姓名”“捐赠款项金额”“祈愿内容”“祈福对联”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全面反映了清乾隆年间建筑文化的书写格式和表达方式,以及当地群众的祈求信息。同时对研究乾隆年间的货币使用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2 留存的文字信息完好
  留存的文字信息相当完好,这是非常难能可贵之处。虽历经200多年风雨,所有墨迹基本保存完好,只有少数的墨迹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变得模糊不清外,绝大多数墨迹均可辨认。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圣母文化信仰的敬畏之心。
  3.3 捐钱者祈求心愿种类繁多
  一共分七类:
  第一类祈求添丁:“祈求麟儿早赐者”“祈求麟趾呈祥者”。
  第二类祈求财富:“祈求财宝广进者”。
  第三类祈求福祉:“祈求百事如意者”“祈求万福临门者”“祈求福祉骈臻者”。
  第四类祈求吉祥:“祈求嘉祥叶应者”“祈求祯祥毕集者”“祈求诸吉咸亨者”。
  第五类祈求福寿:“祈求福寿绵长者”“祈求福禄悠久者”。
  第六类祈求子孙繁昌:“祈求派裔蕃昌者”“祈求世代兴隆者”“祈求子孙荣昌者”。
  第七类祈求产业兴旺:“祈求产业增崇者”。
  從以上七类信众的祈求信息,可以归纳为“求子、求财、求福、求吉、求寿、求兴”等,体现了当时当地信众的信仰诉求,与今天信众的祈求并无多大区别。
  东山圣母宫不论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蕉城区的木构古建筑中都可算翘楚,特别是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宁川大地的古建筑中无与之相媲美的,是一座非常难得的清代木构古建筑。2006年2月,东山圣母宫被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乾朗.穿墙透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3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