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频道频率过剩的破解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广电传媒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强劲冲击下,面临着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收视和收入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频道频率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一波频道频率关停潮。文章从分析广电业内频道频率结构性过剩的现状和原因入手,对频道频率整合的难点与焦点、机遇与路径进行了思考阐述。
关键词:频道频率 过剩 关闭 整合
2019年以来,传媒界有消息称,天津进行媒体改革和跨媒体整合中关闭了国际频道、高清搏击、时代风尚、时代美食、时代家居、时代出行6个电视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对多个频道进行重大调整,关停两个地面频道,娱乐频道和星尚频道合并成全新的“都市频道”,炫动卡通频道和哈哈少儿频道整合成了全新的“哈哈炫动卫视”。广电业内引发了新一波频道频率唱衰潮,频道频率过剩的老问题再度成为业内外热议的焦点。然而,大批关停过剩频道频率的时机是否已成熟,的确是业界学界亟待思考和探究的一个课题。
频道频率结构性过剩的现状
近年来,传统广电行业在互联网新媒体和视频网站迅猛冲击下,受众和广告收入规模日渐萎缩,绝大部分要素资源和收入向央视、一线卫视与前几位二线卫视集聚,弱势卫视和地面频道频率的收入呈普遍下滑态势,频道频率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到2010年,中国有4000家电视台,频道多达24000多个。目前频道频率结构性过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卫视频道过剩。央视16个免费频道全部上星,还有全国43家省(市)级卫视(含副省、市级卫视),其中真正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卫视有五、六个,一些排名靠后的卫视生存日渐艰难。二是专业频道、频率过剩。各级频道频率的定位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几乎都是“小综合”的节目结构,造成资源分散、内耗严重。据统计,目前国内有100多家付费频道节目商,90%以上陷入生存危机。三是市、县级频道频率过剩。多数市、县级频道频率传播范围出不了所在地域的“一亩三分地”,节目制作水平不高,创收能力有限,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频道频率,脱离了体制的“庇护”很难存活。
近年来,一些地方台在创收能力不足、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关停了一些弱势频道频率。2016年,深圳广电集团的法治频道停播;九江广播电视台的旅游文娱频道关停;天津时代付费系列4频道(天津电视台占股51%)停播;TOM集团终止华娱卫视及其附属公司运营。这大约是国内首次集中出现电视频道自发退市的现象。2019年初,上海广播电视台关停了两个地面频道。据调研,一些中部省份的县级广播频率处于关停状态。
频道频率过剩的原因分析
19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在国内普及,电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广电业历史上曾先后掀起了三次“频道频率扩张潮”,奠定了广电业现有的频道频率格局。一是1983年,中央确立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中央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各级政府来完成电视播出、有线无线传输的省、市、县三级基本覆盖,直接促成了延续至今的“四级办”格局。这是模拟技术、线性传播的技术背景和传统宣传语境下广播电视的发展策略及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广播电视普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1986年开始,国务院为了解决边远地区电视节目覆盖难的问题,先后允许新疆、西藏、四川等部分省级电视台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遂一发不可收,许多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至1999年国内已有31家省(市)级电视台悉数上星,形成了如今的卫视竞争格局以及集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的“全国性平台”。三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在频道频率专业化和数字频道、电视购物频道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直接推动了新一轮频道频率扩张潮,各级广电内部形成了新闻综合、经济、公共、影视、科教、付费等电视频道与新闻综合、经济、交通、音乐、文艺等广播频率的“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如国家广电总局于2003年发布了《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广发办字[2003]1190号),2005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申办及开播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动了我国付费电视频道的开办和发展,到2014年,付费频道已发展到120套以上,覆盖用户近3500万,收入近60亿元。
从技术角度来说,频道频率的迅速扩张源自于传统广电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从经济角度来说,频道频率扩张是中国广电业的“黄金时代”(大约从1990年代后期到2012年)各级广电媒体的收入、资产大幅增长和体量急剧扩大的产物,许多广电媒体把扩充频道频率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频道频率格局,就连一些县级台也申办了好几个频道、频率;从政策角度说,以政策为载体的行政力量始终是广电业改革发展的主导性推力。
频道频率整合的痛点与难点
解决频道频率过剩的问题,涉及到政治、行政、社会、行业以及各级广电内部多重制约因素。频道频率整合的痛点与难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因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各级广播电视台整体上属于事业序列,在运营层面事业产业处于深度混营状态,国家曾明确深化事业体制改革中不搞大规模下崗分流,如大面积关停地面频道频率有丢失“宣传阵地”之嫌。二是目前广播电视台的频道频率都是市场化、实体化运营,有的频道频率已实现公司化运营,对外合作、经营、债务、人员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多,在整合中容易产生某些法律纠纷,且整合成本较高。三是人员身份非常复杂,有事业编、企业编、台聘、频道频率聘、部门聘、节目聘和劳务派遣等多重身份,其中的事业编也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等差别,如果大面积关停频道频率,人员分流安置的压力大、成本高。如盲目将大量非编制内人员推向社会,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性因素。
频道频率整合方面,这些年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多地方台领导不愿意碰触这个“烫手山芋”,大家似乎都在等待,寄希望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行政力量。然而意味深长的是,互联网作为一股巨大的“异己”力量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媒行业边界和格局,让传统广电业的频道频率播出平台迅速失去垄断优势而大幅“贬值”。特别是2016年,一些广播电视台在频道频率资源整体过剩、频道频率创收能力不足、台内各种要素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收缩战线、减少内耗、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效益,关停了一些弱势频道频率。由此可见,关停过剩频道频率的力量最终还是来自于传统广电媒体内部,随着各级台经营状况的持续下滑,将会由被动而变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质是传播技术革命的摧枯拉巧之力由技术领域扩张、延伸到广电实体领域,又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释放出来。 频道频率整合的机遇与路径
目前广电业必须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抓住媒体融合和深化改革的两大机遇,借助于来自外在客观环境的推力,与内部活跃要素相互作用,来推进频道频率要素的整合及其结构的优化。深圳广电集团关停法制频道,天津广电关停6个电视频道的案例,已揭示出未来广电业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频道频率結构性过剩问题的某种路径。
频道频率整合必须纳入媒体深度融合的框架统筹推进。以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为主的新一轮传播科技革命是传统广播电视超稳定的“常量”结构中最有力的“变量”,实质上已成了打破行业既定格局的颠覆性力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广电业的频道频率播出平台失去了自然垄断优势,特别是让一部分地面频道频率的重要性和平台价值、产业价值大幅下降,甚至变成了“鸡肋”。因此,广电媒体的频道频率整合应该纳入媒体深度融合的框架,与融媒体建设统筹布局,科学评估和确定各频道频率在全媒体传播中的定位,统筹协调好频道频率播出端与移动端的关系,通过融媒体技术、业务平台和“中央厨房”实现新闻采编、节目制作、播出平台和终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与广电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相适应的播出平台结构体系。
频道频率整合必须在深化改革的“自我革命”中推进。如今广播电视台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治理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于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特别是现有的事业体制、内部管理运营制度、激励机制,严重不适应于移动新媒体。因此,负效及弱势地面频道频率的退出和整个行业播出结构的优化,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自我革命”中推进,在坚持“广电媒体姓党”和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按照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和传媒市场规律,建立符合现代传媒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结构及组织构架,布局并匹配资源,适度压缩同质化的内容产能与频道频率资源来优化广电制播结构,使台内人财物等各个要素资源结构得到优化,进而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力、综合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频道频率整合必须通过市场大潮的“浪淘水洗”来推进。频道频率的结构调整和整合必须由传媒市场供需平衡和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状况来决定,并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来实现。目前有些广播电视台的频道频率整合和结构调整仍带有比较浓的行政色彩,包括让经营陷入困境的弱势频道频率向客户端转型,依然是传统媒体的思维、做法。试想那些在传统广电业务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平台及团队,又怎么可能在新媒体业务实现“华丽转身”?各级广播电视台内的频道频率整合必须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只有最强壮的频道频率才能生存下来。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本文责编:乐 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5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