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需要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论,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教学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根据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关健词: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而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统称“三教”)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高职院校应将“三教”改革作为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三教”改革内涵,在此基础上,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探索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三个转变”的具体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夯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在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一、《机械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类机电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基础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由于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基础不怎么好的高职学生来说,甚至从文科过来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上的难度容易造成实践上的难度。甚至出现理论课听不懂,实践课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情况。并且长期以来,《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模式,依旧是老师讲,学生听,“讲三学二考一”。考试的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甚至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体现不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改革高职高专教学中《机械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并进行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知识+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工作实际需要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知识,并构建相关理论体系,发展职业能力。教学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根据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有利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的需要,从工作实际的需要来选取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我们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从教材和教案来看: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撰写完备的教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子图书馆、课程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有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拥有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从实验实训来看:校内应有“机械基础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多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室。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實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从师资情况来看: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应是一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副教授带队,尽可能使课程组人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四、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机械基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积极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需要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置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寻找和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五、考核方式的革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
   六、在对《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应用研究中,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教师的不适应
   教师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不适应;二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三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而不适应。
   (二)教材的不适应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传统的教学而设计,不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不适合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所以,要想正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开发结合企业生产,把企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浓缩、简化,然后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最后整合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自编讲义。
   (三)学生的不适应
   以往的教学是以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的,而理实一体化教学讲解知识点的顺序会有所调整,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太适应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增加教师外出或校内培训的机会,扩充知识范围,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这样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教学,老师又具备了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师多年积累的专业素养,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还是可以的。
   (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开发结合企业生产,把企业工作需要的内容浓缩、简化,然后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最后整合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自编讲义。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过度,教师与企业骨干共同完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综上所述,在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了对理论学习、企业调查、职业能力分析和所需课程分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般规律,从中掌握了教学改革的经验,教师队伍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开发出了理实一体化理念下的机械基础教学体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结论是:“理实一体化在工科教学中是具有其企业理念在里面的”。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读写算(教研版),2012,02(5):161.
   [2]徐素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7):159-160.
   [3]謝芳.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7):221-222.
   作者简介:
   张少杰(1983-),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机械学科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课题来源:周口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教科研课题(编号:zzy—18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2905.htm